渔具包用品网

揭秘:为何雕龙高手舍弃锦旗选择船桨的背后故事

06-09

揭秘:为何雕龙高手舍弃锦旗选择船桨的背后故事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张伟潮是广东广州黄埔区非遗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扎根龙头龙尾创作十多年,制作的龙头登上了北京冬奥会的舞台。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掉工作回家创作龙头

“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只有我相信自己”

张伟潮的工作室坐落在广州黄埔区下沙村一个颇有古意的祠堂里。此时,是龙头雕刻师张伟潮最忙碌的日子。“到端午前就30个,工作已经饱和了”,张伟潮这几个月的龙头订单,早在春节前就已经排满。

张伟潮的客户,以做新龙头居多。订单排队,还都是卡点取货,张伟潮练就了一手绝技:刀为笔,木为纸,笔起刀落,不带半分犹豫。“木雕是做减法,错了就是错了,所以每一刀都要想好怎么做。”

△张伟潮

广府人祖祖辈辈在江岸边生活,赛龙夺锦的盛景延续至今已有千年。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的一个多月,都是岭南人划龙舟的时节。在河涌里玩自己做的龙舟模型,是张伟潮印象最深的童年记忆。

“家乡浓厚的龙舟气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我做龙舟只是因为喜欢。”张伟潮从小跟在做木工的父亲身后学雕工,5岁,他能雕出龙舟雏形;10岁,他做出了第一个自己满意的龙舟模型;15岁,他有了让人找上门来定做的名气

△张伟潮工作室一角

那时候,张伟潮以为龙舟只是他一时的喜好。直到他在职业学校学完汽修、留校任教,回到家,停不住手的还是龙头制作。思来想去,他决定辞掉稳定的工作,回家开始龙头创作。“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只有我自己相信自己”,那时的张伟潮没有想过未来,只知道他想做喜欢的事。

改良龙头雕刻工艺

“不甘重复父辈,也不甘重复自己”

2010年,张伟潮迎头撞进这个行当。当时身边做龙头的老匠人们或退休,或转行,整个行业正面临无人接班的情况。但他也是幸运的,很快就迎来了龙舟的流行。

△张伟潮已经习惯了深夜雕刻龙头

张伟潮一入行就接到了一笔大订单,一个半月,制作三个龙头。在不眠不休的工期内,张伟潮硬着头皮完成了制作任务。老师傅们看到龙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这门手艺终于有年轻人接手了。“第一笔订单给了我信心,原来自己真的能做到”,张伟潮说。

△张伟潮在雕刻龙头

从此,张伟潮的订单就没断过,即使他已经是广州黄埔区非遗项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如今面对每一笔新订单,张伟潮依然像走进考场。张伟潮表示,自己不甘重复父辈,也不甘重复自己,“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改良进步,传统文化要跟着社会的脚步前进”

老式的龙头模样,有着平贴的眉毛,张伟潮将它做成立体雕刻,显得更加威风凛凛;涂抹的变温颜料,令龙头出水的瞬间动人心魄

△张伟潮身上的伤疤见证了每个龙头的诞生

龙头雕刻极为考究,从选料、切割,到粗雕、精雕,再到打磨、抛光、裱漆,十几道繁琐工序,全靠师傅的眼光和手艺。张伟潮身上的伤从没断过,手臂上、手背上遍布的伤疤,见证了每一个龙头的诞生。“天天跟刀打交道,有时候伤口刚缝了线,回到家一干活,刀口又开了。”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的龙舟,设计落笔之前,张伟潮会花大量时间去了解龙舟所属村社的文化特色、龙头样式、使用习惯,以及个性要求。他的坚持无形中增加了龙头的制作工期,他深知,唯有用上这些拙劲,跃然纸上的,才不会只是龙头。

制作的龙头亮相北京冬奥会

“很享受做龙头的时间”

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芒种”片段,一只气宇轩昂的龙头冲出水面,昂首亮相,引来一片喝彩,那只龙头正是出自张伟潮之手

△亮相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影片的龙头

同年,张伟潮开办了“非遗”特色课堂,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了解岭南龙舟文化。无论多忙,他都会留出时间去学校教孩子们制作龙头。

“我很享受自己做龙头的时间”。十五年间,张伟潮已记不清他雕刻或翻新了多少龙头,同样的刀锉雕镂,却是各不相同的勇猛威严,慈眉善目。最初一家三口扛起的小作坊,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徒。

△张伟潮给龙头上色

在张伟潮工作室的青砖墙上挂满了划龙舟所用的船桨。“来取龙头的人大多会送一面锦旗,我说不要锦旗,可以把你们不用的桨送给我。”这些年张伟潮陆续收到了300多支船桨,在他看来,每一把桨都蕴含着自己队伍、村落的故事,每一把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要把船桨当做锦旗一样高高地挂在墙上。

△张伟潮工作室墙上的船桨

张伟潮工作室门口的牌匾上面写道:舟艇舫船艄艏艉。在他看来,一叶小舟可生万物,万事再繁复总会返璞归真。眼前人来人往,日子匆匆又漫长,时间仿佛在张伟潮手中静止,在这间青砖祠堂里,唯有龙头跨越千年熠熠生辉。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记者丨王远 王思元

宠物蛋糕

宠物托运流程,空运宠物怎么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