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鄱阳湖禁渔两年后,冬日现“鱼滩”!迷魂阵为何成为“绝户网”?

01-06

鄱阳湖禁渔两年后,冬日现“鱼滩”!迷魂阵为何成为“绝户网”?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与长江直接相通,对调蓄长江洪水、减轻下游洪灾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鄱阳湖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湖面广阔,湿地成群,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所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

从2020年开始,鄱阳湖全面禁渔,鱼虾贝草资源得以养护。如今禁渔期已满2年,3~4月份洄游繁殖的刀鱼观测量持续增多,神秘物种鳤鱼多次现身,江豚的出水频率也明显增多。当康山巡护队在湖面巡查时,有不少的鲢鱼争相跳出水面,有的鱼还直接跳到了船上!

动图截自江西林业

种种迹象表明,如今的鄱阳湖正脱身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生态困局,几十年来酷渔滥捕造成的伤害逐渐得到弥补,著名的“鄱阳湖三鲜”鳗鱼、凤尾鱼、银鱼有望重现生机。

鄱阳湖鱼群被困,几十年都是如此?

禁渔的成果固然可喜可贺,但秋冬季节的鄱阳湖却出现了尴尬的场面。自2003年三峡大坝运行以来,鄱阳湖的枯水期较往年提前,枯水月份延长,导致湖面、湿地萎缩加剧,湖里的野生鱼虾被大量滞留,最终因湖床干涸而死。

2022年1月,鄱阳湖湖区的干旱仍在持续,严峻形势不容乐观。按照鄱阳湖的水文节律,每年7月份水位达到最高值,此后逐渐降低,10月到次年3月对应枯水期,此时湖区草进水退,变成以草洲、沼泽为主体,同时兼有河道、洲滩景观的湿地系统

鄱阳湖水文变化图

据资料记载,鄱阳湖共有136种鱼类,分为定居型和洄游型,这些鱼类的生存和水位涨落密切相关。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鄱阳湖历年的最高水位为17~20m,最低水位为只有7~9m,变化幅度有10米之多。因此,鄱阳湖的消落带面积非常广阔,鱼群搁浅的情况几乎无法避免。

当水位维持在20m的高位时,鄱阳湖的湖水面积多达4100平方公里;当水位下降到12m左右,面积则缩减为500平方公里。最严重的时候,枯水期的湖面只有洪水期的1/80,全湖仅留下几条湖沟,大部分都被草原、湿地覆盖。

2020~2021年,受益于长江禁渔和增殖放流,鄱阳湖区无论是鱼的种类还是数量都在明显增长,但冬季鱼群搁浅的情况也更严重。

在六门闸附近的涵沟内,河沟断流导致大量鱼群被困,密密麻麻聚集在涵闸下。一些十多斤重的鲶鱼、鲤鱼已经死亡,大部分鱼相继浮头、翻身,最终会因缺氧而死亡。对于这种现象,当地居民早已见惯不怪,因为几十年来同样的场景曾反复上演。

所不同的是,自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长江干流的通江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受到严格保护,禁止任何个人和单位从事生产性捕捞,因此鱼群即便被困,当地群众也只能看不能捕。

当然,也有些居民投机取巧,在隐蔽场所偷捕搁浅的鱼群,结果被护渔员发现,最终又将渔获放回河沟内。在南矶山自然保护区等其他水域,同样的现象也有发生。

非法采砂是幕后黑手?挖河救鱼可行吗?

可能有人会问了,从每年8月份开始,鄱阳湖水位开始缓慢下降,湖里的鱼有充足的时间游到长江避难,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鱼被困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湖床并不平整,几十年的疯狂采砂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2001年,我国颁布《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长江主航道全面禁采,大量的三无采砂船集中涌入鄱阳湖,非法采砂一度在全湖泛滥成灾,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以永修县吴城镇水域为例,当地处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全球约95%的白鹤在此越冬。在采砂的高峰期,吴城镇水域曾有100多艘采砂船,一次作业可在水下吸出60~100m直径的深坑!

而在整个鄱阳湖,类似的采砂点还有很多。据调查,常年采砂导致南昌段的河床下切了3~4m,一年损失3000~4000万方。鄱阳湖的采砂业持续了40多年,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有序控制的转变,牵涉面广,对管理部门来说是个“老大难”问题。

目前,湖区采砂作业依靠的标准是《江西省鄱阳湖采砂规划》,执行期限为2019~2023年。在2021年,鄱阳湖九江水域年度许可采砂量控制为3890万吨,采砂船减少到了43艘,总体呈下降趋势。

不可否认,湖底的砂坑至今仍是一个威胁,造成的影响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在枯水期,湖水的连通性被破坏,一个个湖坑、水沟彼此割裂,呈现出“落水成河,枯水成线”的尴尬局面。对于鱼群搁浅的事实,无序采砂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挖开一条河道,接入活水拯救被困的鱼群呢?对于这种自然现象,开挖河道并不是最优选择,一是费时费力,效率低,二是会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弊大于利。对此,不妨减少人为干预,顺其自然,也方便为越冬的水鸟提供部分生物饵料。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搁浅的鱼大小不一,小的只有5~10cm,大的有30~50cm,这说明鱼龄结构合理;在鱼的种类上,鲶鱼、鲢鳙、鲤鲫、鲌鱼等均有发现,多样性高,这也是管窥本底资源的有力样本。科研人员完全可以就此展开调查,了解禁渔背景下鄱阳湖渔业的资源恢复状况。

鄱阳湖禁渔,到底有无必要?

鄱阳湖禁渔才走过2个年头,措施果断,管控有力,为资源恢复开了一个好头。客观来看,目前的鄱阳湖还远没有恢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禁渔制度有必要继续坚持,否则就可能前功尽弃,得不偿失。

越是了解鄱阳湖历史上渔业开发的残酷性,就越能认识到禁渔的紧迫性、必要性。在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酷渔滥捕成风,一种名为“迷魂阵”的网具逐渐在湖区蔓延,网眼如同蚊帐一样细密,即便是刚孵化出来的青鱼苗、草鱼苗也难逃一劫。

按照现在的说法,当时使用的“迷魂阵”其实就是“绝户网”。捕捞上来的渔获,无论大小都有利用价值:大鱼直接上市销售,小鱼小虾则被渔民揉成饼,晒干后制成一道名为“煎锅巴”的美食。

据调查,1981年时“迷魂阵”的数量只有809部,1987年就骤然增加到了9889部,6年间翻了十多倍。与此同时,湖区的电毒炸行为也是屡禁不止,渔业资源惨遭“洗劫”,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指责。

调查显示,自80年代以来,鄱阳湖的鱼类减少了36种,其中鲥鱼至今未有踪迹,哺乳动物中的白暨豚也早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在禁渔之前,鄱阳湖鳤鱼也濒临灭绝,刀鱼资源严重匮乏,好在近两年又接连出现——如果不把禁渔坚持到底,其命运可想而知。

总之,相比于几十年的“绝户捕捞”,十年禁渔在时间尺度上并不算大,甚至不足以保证鄱阳湖生态重回巅峰。禁渔既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同时也是可持续渔业的必然要求,相信禁渔结束后,鄱阳湖一定会成为一个鱼多鸟欢的生命天堂!

宠物用品批发市场

金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