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山
最高峰顶立,足底蹑鸿蒙①。
一线长江绿,千岩夕照红②。
珠泉喷薄雾,剑石出阴风③。
文字天开古,茫茫禹迹空④。
蒋敦复(1808-1867) ,字克父,一字剑人,自号江东老剑,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自幼有神童之誉。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军入侵,敦复上书两江总督牛鉴,献策抵御,因直言触犯官员,险被逮捕,敦复为避祸而入寺为僧。鸦片战争结束后,还俗,浪迹大江南北,晩年寓居上海,与当世名士多有交往。著有«啸古堂诗集»等。
【注释】
①蹑(nie):踩,踏。鸿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高空。
②一线:栖霞山名胜有一线天,这里语义双关。千岩:指栖霞山的千佛岩。
③珍泉:指栖霞山的珍珠泉。剑石:白鹿泉遗址附近侧立着一块灰色的石灰岩山石,其上有一斜长的黑色縫石条纹,宛如利剑,此石因此被称为青锋剑,又称剑石。
④天开:栖霞山有天开岩。禹迹:天开岩旁有«禹王碑»,又名«岣嵝碑»,相传为颂扬夏禹治水功绩的遗迹,上刻古文字,难以识读。
【赏析】
作者站在栖霞山最高峰,仿佛把苍茫的天空踩在了脚下。这自然是夸张的笔墨,有利于放大诗篇的气势。远处的长江在两岸树木的映衬下,仿佛一条绿色的长线。千佛岩在夕阳的映照中,如同披上了一层红色的外衣。颌联中,作者特意突出绿、红两种颜色,从而显示了栖霞山风景的多姿多彩。颈联中,作者写到山上的两处景点,分别是珍珠泉和青锋剑。关于后者,相传乾隆皇帝驻跸栖霞行宫期间,一日漫游山中,闲赏山景,行至此处,微觉倦怠,便解下随身佩带的青锋剑,信手挂在岩壁上,闭目小憩,那知醒来后,青锋剑不翼而飞,而岩石上却留下了与原剑大小相同的剑影。 乾隆皇帝转嗔为喜,遂赐名该石为“青锋剑”。在作者的眼前,珍珠泉正喷薄着雾气,阵阵阴风从青锋剑石吹出,这些揉入想象、虚实结合的描写,更加凸显了栖霞山的灵秀。诗的后六句,每一句都暗嵌一处栖霞山的名胜,仍能流畅自然,足以体现作者的巧妙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