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筠连宜宾:四川工夫红茶的突破之旅

12-09

筠连宜宾:四川工夫红茶的突破之旅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宜宾观察 罗顺 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

12月7日一早,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宜宾醒世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蓉来到红茶精制加工车间和新茶饮原料加工车间的施工现场查看进展。这两个高度自动化的加工车间只需要不到10位维护人员,建成后能给公司带来超过十万斤干茶的深加工能力。

俯瞰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的茶田。 罗顺 摄

车间的前身,是1951年中茶公司在筠连设立的红茶技术推广站。那一年,站长戴心镛在筠连县城天上宫首次演绎红茶制作,川红工夫由此诞生。1956年,四川省筠连茶厂正式建成,后来其生产的“金黄白露芽茶”被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送到北京。到1985年,川红工夫已经走出国门,获得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

2000年,在筠连长大,长期在江浙从事纺织贸易的陈蓉看到县政府的招商推广,决定回乡做大川红工夫,专注红茶生产。“彼时市场需求发生转变,国内红茶消费兴起,经过技术团队和市场团队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红茶产业有潜力。”陈蓉回忆,当时现实也很“骨感”——由于缺乏本地龙头品牌,本地茶企失去了提高附加值的主动权。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首席茶艺师段新友也表示,川红工夫曾经面临名声在外,但缺乏品牌的尴尬,大部分茶叶作为原料输出到国内,被包装成其他品牌。在国内“滇红”“祁红”“闽红”竞相发力的环境下,“川红”迫切需要一场“突围”。

利用川红工夫历史文化基础,以醒世茶业为代表的筠连本地茶企决定首先打出特色品牌。一方面针对消费者打出覆盖各类消费群体的红茶品牌,塑造川茶新名片。另一方面对外销售茶叶初加工产品,对接饮料制造企业和线下奶茶门店,瞄准新中式茶饮,把产品卖到街头巷尾和国外市场。

以醒世茶业为例,2009年推出“黄金白露”这一主打品牌后,公司又陆续针对细分市场推出“醒世的茶”和花式红茶,分别面向大众消费群体和女性群体。此外,今年起,公司还与浙茶集团“牵手”,达成战略合作,并将橄榄枝伸向大众覆盖面更广的饮料公司和奶茶连锁门店,供给原料、共建实验室等一系列合作已经提上日程。

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的茶田。 罗顺 摄

“消费者业务方面,我们的培育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打造红茶领域的竹叶青、四川茶叶的第二张名片。”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专班组长雷敏说,筠连也在企业业务方面支持茶企增强供应和包装能力,提高在商用市场的支配地位。

“突围”的“底气”,更多来自茶园。位于筠连川红特色小镇核心区的银星村是“亿元村”,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有2.2万亩茶园、13家优质茶叶加工企业。目前全村茶叶综合产值已经达到6.56亿元。

“底气”要足,少不了多产业支撑。茶企不断扩大加工能力的同时,银星村也在依靠茶园谋划农文旅产业转型升级。12月8日,在银星村的八一茶山上远眺,四周同样繁忙——山下的茶产业园初具规模,近处的骑行道已经投入使用,远处的民宿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

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正在建设中的红茶产业园配套项目。 罗顺 摄

围绕红茶生产加工,银星村红茶产业园还推出沉浸式体验,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扩大产业基础。“以前游客来了都没有落脚的地方,可惜了这么美的茶园。”雷敏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产业园将融合发展的“两大核心”确定为川红工夫-筠连红茶综合服务中心茶艺楼和筠连红茶茶里民宿,分别是游客来到产业园的“第一站”和“歇脚处”。

龙头企业打响品牌,茶产业园拓宽经营模式,筠连县围绕红茶产业做好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随之带来一系列变化。

“首先是茶叶产量高了,还更好喝了,茶园用上了智慧化、无公害防治系统,茶叶的销路也越来越广。”筠连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均说,茶叶的变化得益于筠连县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建设红茶研发平台,改良红茶品种,配套建设红茶质检中心和研发平台。

未来可期。产业园建成投运后,筠连县银星村干茶生产能力预计突破2500吨,提供茶叶种植、加工、茶艺、科技、餐饮等就业岗位1万个,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综合产值达到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4.2万元以上。

段新友说,以筠连县为代表的川红工夫主产区,借助全省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春风”,正在快速提升种植效率、管理能力和加工水平。下一步,农业农村厅将继续支持四川工夫红茶产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川红品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专用品种选育,开发一批特色产品。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收藏品怎么卖出去

茶杯犬多少钱一只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