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美艳无比?你确定这是美人儿吗?

04-12

美艳无比?你确定这是美人儿吗?

大家心中的美女是什么样的呢?

是《诗经》里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楚楚伊人?

是《洛神赋图》里翩若惊鸿,勾人心魄的洛神?

是唐寅笔下满园春色,各显媚态的姑娘?

是清宫《十二美人图》中修眉细目,葱葱玉指的芳魂?

再或是灯火阑珊处的心动时分?

总之,应该都不是黄慎画中的“美人”……

(前方高能)

↓↓↓

河南博物院藏 黄慎《美人图》 纵132 ,横64 CM

你品……

你再品……

前阵子我院《中原藏珍》栏目出了一期院藏黄慎《美人图》(《仕女图》),当时的主流评论是这样的:

既然不乏围观群众的点赞,大概也是说出了初看者的心声……

其实,不只是你们,我身边同事看到这幅画时,也对画中人物的形象发出了匪夷所思的感叹:“这也能叫美人?!”

每到这个时候,语塞的我也只能憋出一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在这个颜值当道的时代,我该怎么替黄慎说两句呢?

当“全民诗人”李白把“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带进课本的那一刻,便给我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种子,或许那是许多北方人与扬州的初识,在文字间,在想象里,扬州总是春风明媚,繁花似锦。

发展至清代,扬州不只是活在文学作品里的旅游胜地,更是贯通南北水上物流的交通枢纽和18世纪新兴的文化、经济名城,堪比今天的“北上广”。富甲天下的盐商巨贾盯准了这里发达的商机,云集于此。遍地的“甲方爸爸”像一个巨型磁场又吸引了外地诸多在野才子来此“搬砖”。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扬州这块土地争奇斗艳、百花齐放。

在这里,任何前卫的画风都不可能是意外,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催生之下,兼容并蓄的扬州画坛成全了一群“不安分”的灵魂,他们的价值观一拍即合,他们的笔墨各显奇巧,他们带着新时代的精神360度无死角的大胆革新,挑战“正统”,在主流审美上长啸而起,形成了清代画坛里的“非主流”。

这个团伙组织,有一个平平无奇的名称——“扬州画派”,据载多达一百数十人。可哪个圈子里还没几个先进课代表?!成绩优异且能被后人铭记的佼佼者总是有限的。黄慎,就是这个画派里走在方块队最前端的那数十个门面担当之一。前一期写到的那位钟情大雁的边寿民亦是当中的“高材生”,也是黄慎的好朋友。

后人将这一画派里名列前茅的尖子生们冠名曰:“扬州八怪”。这个带点江湖侠气的响亮称谓细品还能嗅到一丝各地土特产的气息。

“八”并非一个绝对数字,就像“八宝粥”也不只有八种食材,“怪”倒是字面意思,表示不合时俗。换言之,“扬州八怪”是清代那个保守的时代里涌现的一群标新立异的艺术创作者。在扬州这片沃土的滋养下,他们像一团猛烈地龙卷风,席卷着清代画坛,占据了清代画史的半边天。

出生于福建宁化的黄慎,命运伊始便身陷拮据的窘境,后来一生也都与贫困如影相随,可以说“穷”是扬州画派多数画家生命里躲不过的尘障。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大多科举无望或仕途不畅,艺术道路往往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若要比惨,黄慎绝不会输,毕竟他连踏进校园和考场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有人问他:

他的回答一定不是当画家……

有多少人的命运能真的掌握在自己手中。黄慎14岁那年,在外地谋生的父亲不幸病逝,家庭全部的经济来源就此截断。又恰逢灾荒之年,两个年幼的妹妹在饥饿中相继夭折。连连的噩耗腐蚀着黄慎等待被绽放的梦想。虽然年幼,黄慎却是家中的长子,他看不得心力交瘁的母亲靠做女红挣得那点辛苦费。生计变成了家中最棘手的难题,他不得不向命运妥协,扛起赡养家庭的重担。

史书上的黄慎是孝子中的模范,源自于他有一个在教育理念上值得被尊重和肯定的母亲,倘若他们有孟子家的条件,那黄母定不惜一切代价也把家迁去学区房。

绘画虽不是黄慎的终极梦想,但对他像是一种不可抵御的宿命。幼时的黄慎随便在地上的涂鸦就已惟妙惟肖,简直就是老天赏饭吃,儿子在艺术上的可塑性被母亲看在眼里,考虑到儿子未来的发展,想到写真画师在当时是一项不错的营生,于是黄慎在母亲的安排下顺理成章的走上艺术特长生之路。

“写真”,一个从古至今家家户户的普遍消费项目——放在现代是个人形象照,放在过去是个人肖像画。在照相机现世之前,肖像画师作为“人肉照相机”的确是个很有吸引力的工作。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黄慎无可奈何,在职业画师的岗位上常发出怀疑人生的叹息:“以画谋生,良非得已”,但他没有敷衍,只是不甘心一生只做一个索然寡味的画工和生死由天的草木。十八九岁,迟迟没有长进的画技夹杂着青春期的叛逆,让黄慎感到懊恼。

黄母便点拨他:

小伙子听后醍醐灌顶。

纵观历史上的那些画界白月光,哪一位不是诗书画全优,看来谁都无法回避这千篇一律的成才之路——发奋读书。

黄慎的贫士苦读精神丝毫不亚于囊萤映雪,19岁的他寄宿在寺庙,白天作画,深夜借着佛龛的微光读书,像是一种漫长的修行,古人的“十年窗下无人问”在黄慎诗中变成了“无人知所处,寂寞掩松关”,他在绝对的孤独里完成了艺术上的求索,在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里只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总是像连体婴出现在我们的意志里,驱使着所有想挤进成功人士名单的人争先恐后的贯彻这个必修的过场。

在到达扬州开启画家生涯之前的几年,黄慎为了卖出更多的画,远涉江南各地摸爬滚打,算是积攒了非凡的履历,迷之自信油然而生,大概是笃定了将来自己会出道,还为锦绣前程做了慎重的盘算——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黄慎的本名叫黄盛,35岁那年他偶然得知广东竟有画家与自己同名,直接影响到未来名垂画史独一无二的可能,果断把名字改了……

雍正二年的盛夏,38岁的黄慎终于转战至点亮他生命的扬州,但想在这光怪陆离的大都市驰骋可没那么容易,起初他守旧的画技不足以引起金主们的赏识,专业上的瓶颈也无法在此安身立命。不过,生存还是毁灭的焦虑在不惑之年很快有了答案。

怀素《大草千字文》

一筹莫展中的黄慎偶得“草圣”怀素的法书真迹,如获武功秘籍,一头扎进怀素的狂草世界,揣摩那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笔法,近乎走火入魔的每一秒都在等待顿悟的降临。直到一日黄慎走在街上,灵感乍现,急忙借来纸笔当街挥毫,心头郁积的阴霾逐渐消散,画毕,畅快淋漓,一句“吾得之矣”!那是游戏通关之时的狂喜!

就此,黄慎以狂草入画的崭新画风落成,他重振旗鼓,还给自己起了个格外别致的“艺名”——“瘿瓢山人”,“瘿瓢”是指一种难以取材的畸形树节经过雕琢而成的精美器皿。出身卑微但经得起萃取缔造,这何尝不是黄慎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看,这就是瘿瓢 图片来自网络

情节峰回路转,“瘿瓢之名满天下”如约而至……

回到开篇形象被各种diss的《美人图》,单看题画诗中一气呵成、用笔奇峭,内容全靠盲猜的狂草,可知这是黄慎技艺全面升级后的杰作。

芙蓉为帐金为堂,冷落流苏百和香。

额角有伤求獭髓,县门无日化鸳鸯。

软风委地春花晚,明月当天绣户凉。

一自萧郎相别后,舞衣闲叠合欢床。

双龙画烛吐青烟,宝瑟闲挥五十弦。

髻堕轻云光殿角,裾牵飞燕落筵前。

舞腰一尺愁难减,泪眼盈波见易怜。

堪笑阮郎空怅望,蓝桥回首即神仙。

“仕女”“美人”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绵延的艺术传统里,虽不能说个个都是颜值天花板,但作为大众的意中人,确实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样貌,可那些眉眼精致,面目姣好的标准美人像在艺术产业链中一再被格式化,犹如现在整形医院流水线上的炮制美女,毫无个性风采。黄慎这个不在正统序列里的画家,他的美学逻辑自然不会屈从规矩法度。

要知道黄慎是肖像画科班出身,怎么可能画不出绰约如仙的美人,只是艺术与人生本就不可分割。出身于社会底层,混迹于寻常巷陌的黄慎,目光从没离开过市井,那些尘世中来去匆匆、籍籍无名的芸芸众生、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街头巷尾习以为常的情景才是他眼中最生动的题材。

河南博物院藏 《黄慎杂画册页》

即便是仙佛形象,在黄慎的滤镜下也带着平易近人的市民性格,没有半分淡尽尘梓不与人事的孤高。

河南博物院藏 《黄慎杂画册页》

画中,这个似乎与美毫不相干的女子虽普通,但也算舒婉,眼神、眉宇间的忧思收拢在她手中擦拭的鸳鸯尊上,暴露了她的心事。

这一幕所触动的情绪与题画诗相互映发诠释着画中女子睹物思人的寂寥和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委婉情思。而女子相思的主题自屈原起,就代写着才子不得志的翰墨吟咏,仿佛一个约定俗成的传统。

如今,黄慎遥想着早年的饥饿潦倒、逆境中磨砺而就的经历,那些令人窒息的彷徨与落魄层层积压在心里,他看尽了这盛世表象之下的百姓疾苦,即使声名大噪,也一刻都不曾忘记自己的初衷。画中右下角那枚“东海布衣”的印章便是他对自己平民身份的认证。

“东海布衣”

这画中女子的感怀藏着黄慎的梦魂和他那根敏感脆弱的心弦。而那些透在画纸上的市声、人声,不仅是他对百姓的同情、怜悯,还投射着他恨不能救世济民的耿耿心志和欲度苍生而无奈的落寞。因此他频频在诗中写下:“此生足可惜,此志何能偿”……

黄慎寄托情感的场域在纸上也在酒里,回忆艺术史上那些被代代记诵的动人一折多少都掺杂着酒精味儿,无论是苏东坡伴着月光的酒,还是王羲之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醉则兴发,濡发献墨”便是黄慎留在历史里的潇洒,他作画前必会讨酒吃,可以想象他擎起酒杯,一饮而尽,酒酣耳热后,一张纸,成为了他拼搭梦想的舞台,他的志向在另一个维度里绽放,那肆意疏狂的笔墨呼啸而出的正是他在时代压力下不肯妥协的呐喊,而“那‘狂怪’才是对美真正的虔诚”!

参考文献:

1.顾麟文,《扬州八家史料》,【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10

2.刘纲纪,《中国画家丛书——黄慎》,【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2

3.张万庆,《扬州画派书画全集——黄慎》,【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2

4.蒋勋,《美的沉思》,【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9

5.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文字:小曼小曼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艺术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书画库助理保管员,不爱写论文,只想讲故事。

插画:大鹏大鹏

拖延癌晚期插画师,看名字就知道和文章作者是两口子。

来源: 河南博物院

锦鲤多少钱一条

灵壁石产地在灵壁具哪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