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韶萌
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容器、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作为王朝阶段的都邑性遗址,二里头遗址有着数不清的“之最”,科学发掘60余载,有不少国宝级文物横空出世。其中,“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最为耀眼,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2023年12月21日,记者来到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远眺二里头,紫铜建筑呈现古寂之美,走进馆内,巨大的夯土墙勾勒出二里头的文化符号,铜与夯土的结合,似历史遗迹与文明的延续,一秒穿越回最早的青铜王朝。
从空中俯视整个博物馆,似一把“古钥匙”,象征着二里头文化是开启中华文明的钥匙,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宛若一条盘旋的龙,这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绿松石龙形器有关。
2002年,考古队在宫殿区一座早期大型建筑3号基址的院内发现成组贵族墓,墓葬中部放置的就是被称为“超级国宝”的镶嵌绿松石龙形器。
在清理3号墓发现绿松石时,工作人员都以为是一块15厘米绿松石铜牌饰,没想到越揭露长度越长,最后竟然长达70厘米。绿松石片很细小,清理起来极为困难,稍不留神,甚至用嘴吹一下周围的土屑都可能会使绿松石片移位,一旦有较大的移位就不可能复原了。在这种情况下,考古工作人员进行了整体提取,运回室内,再进行清理。这件龙形器才逐渐“浮出水面”。
镶嵌绿松石龙形器整体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仅0.2~0.9cm长短,厚度仅0.1cm左右。龙身长64.5cm,中部最宽处4cm。绿松石片本来应该是粘在某种有机物上,但是所依托的有机物已经腐朽,仅在局部发现了白色灰痕。距龙尾3cm还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中间有红色漆痕相连,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cm。
龙形器放置于墓主人的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头上尾下,很可能是斜放于墓主人右臂之上而呈拥揽状。龙头置于梯形托座上,嘴部略微突出,青、白玉组成鼻梁,绿松石的鼻头硕大醒目,圆饼形白玉为睛。龙身呈波浪状,错落有致,色彩绚丽,工艺高超。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
那么这件绿松石龙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些专家认为这件绿松石龙很可能是史书记载的龙旗,也有专家认为是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工具龙牌,还有学者则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权杖。不过无论是这些可能性中的哪一个,墓主人是一名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师是普遍得到学术界认可的。
在二里头时代之前,不同地区龙的形态不一,各具风格,且与现代人熟知的龙的形态有很大差异,而这件龙形器的造型,与如今的龙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夏王朝之后,龙形象的承继与发展没有结束,二里头龙形象的很多要素,如整体面部特征、梭形眼、额头上的菱形装饰、龙身的连续鳞纹乃至一首双身的形体特征,一直延续到商王朝。
二里头文化中龙的形态最终被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