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岭这个连山碑过去又叫《石古崖修路碑》,不知道石窟崖是什么背景,看门头沟文物志,把摩崖石刻分为三大类,文化类,经济类和军事类,其中经济类又细分为四种,水利石刻,修路石刻,买地文书石刻和修庙石刻,做为经济类摩崖石刻的典型代表,这块石碑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记得三月份第一次和古迹群出游,路过门头沟附近的109国道,在有孔铜钱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寻访了王德榜两块著名的水利石刻,两块石刻的水平高度和现在的公路路面平齐,我借用天翔群主的博客照片,其中一块“醇亲王到此”,以为是到此一游的风雅刻字,原来是王德榜率军修建水利工程的纪念,据说这次修建的水利工程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所修水利工程仍有遗存。再说军事类最早的武定石刻也在附近,甚至能看到那片高高耸立的楼盘,站在这块摩崖碑前之所以想到这些石刻,只想说明一点,这块连山碑的位置实在是有点太高了,几乎是把古道修在山顶,令人费解。
回家看了石佛岭摩崖碑的内容,说在修这条古道之前,崖下面是浑河暴流,河两边是陡峭山壁,水凶山险,涧陡沟深,行人危于颠沛,滚坡坠崖殃于斯者多矣。摩崖碑连着古道,从古道俯瞰山崖的下面,几十米的高度,与对面的山崖也就是几百米,下面有三条火车道,还有国道公路,天堑变通途,想象不出永定河破涛汹涌的场面,如何是万丈深渊,如何是河水惊涛拍岸,如何是千仞绝壁,如何是危岩怪石摇摇欲坠,都是文学的夸大描绘,那是永远逝去的历史场景。
其实我最震惊的是这块四联碑能幸存保留下来,实属天大的万幸,我在现场看到一座三孔石灰窑,整个山体外包石灰岩已经全部被扒下来,可以想象当时开工的场景,下面新种的枫叶林是过去的石料堆场,石灰岩和煤块源源不断地从窑口填入,变成石灰出售。连山碑的那块石灰岩离石灰窑窑口距离不到十几米,可谓是虎口余生。现在石灰窑废弃了,山体原貌确无法恢复,灰色的岩体只剩下摩崖碑所在的一点点了,如果比喻山体是个蛋糕,灰色石灰岩是上面的奶油,现在奶油全部被烧掉了,只剩下一点点残渣,就是摩崖碑所在的岩石,这块岩石也开裂了,把摩崖碑带着也裂开了,好在浩劫结束了,生态在恢复中,古道依然在,石佛岭蹄窝在小雨后更加明显,游客可以用心体验山崖下面曾经逝去的波涛。
网上摘抄, 石佛岭又名石窟山,明《宛署杂记》称其“在县西九十里。山临浑河(即永定河),壁立千仞,一径上通,仅可容足,俯视河水,最为险阻。有一石窟,名般若堂。”在此修行的高僧明安禅师率弟子募化四方,劝人行善修路。上至朝廷司礼监太监,下至当地官员、百姓积极响应,纷纷出钱或出力,于明万历六年,将这段险路拓成坦途。为表彰众人修路功德,在一面崖壁上镌刻连体四碑,记录修路之事和施善芳名。其中一碑之碑额刻的是三尊佛像,石佛岭及其该段古道由此得名。
附近的水利石刻:
附近的军事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