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这是一个我们不能再熟悉的人了。晚唐书法大家,最有能力与书圣PK的书法家。很多人对于颜真卿的了解其实并不足,只是建立在颜体和他的几部经典作品上,对于颜的深层次知道的并不多。
永泰初年的时候,颜真卿被贬官,后来他在公务闲暇的时候,就开始寄情于山水,沉迷于诗文书法,以此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从他的《咏陶渊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与陶渊明有着相同的遁世思想。虽然这种想法和生活是暂时的,但是这已经与当年恪尽职守,忠孝两全的颜鲁公格格不入了。
颜真卿世代以儒雅传家,留意翰墨。他幼承门业,兼习真书和草书。唐代时候的行书和草书基本都是以二王为正格基础。颜真卿的书法用笔大凡有三种变化。颜体的初期用笔以清健为主,这种风格是源自其母殷氏一族,而得力于草圣张旭。广德年间之后,颜真卿的用笔趋于圆劲,楷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风格,比如代表作《家庙碑》、《勤礼碑》。行草则以《祭侄》和《争座位》为代表。
《祭侄》是我们都熟悉的天下第二行书,作于乾元元年,为了祭奠侄子颜季明所书。此作品是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掺杂着悲愤交加,在情不能自禁的情况下,用笔顿挫纵横,一泻千里,最终成为千古绝调之作。此作品之奇绝,后世论书者以行书《兰亭序》之后唯此最高。固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
颜真卿存世书法作品很多,但是却不见论书之作存世。惟有文论一篇,或许可以从中窥见其艺术观点。他在《刑部侍郎孙逖文集序》中说:
古之为文者,所以导达心志,发挥性灵,本乎歌咏,终乎《雅》《颂》。帝庸作而君臣动色,王泽竭而风化不行。政之兴衰,实系于此。然而文胜质则绣其肇悦,而血流漂杵;质胜文则野于礼乐,而木纳不华,历代相因,莫能适中。故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此其效也。汉魏以还,雅道微缺,梁陈斯降,官体聿兴。既驰骋于末流,遂受嗤于后学。是以沈隐候(约)之论谢康乐(灵运)也,乃云“灵运已来,此未及睹;卢黄门(藏用)之序陈拾遗(子昂)也,而云“道丧五百岁面得陈君”。若激昂颓波,虽无害于过正,榷其中论,不亦伤于厚诬?何则?《雅》《郑》在人,理乱由俗。桑间濮上,胡为乎绵古之时;正始皇风,奚独乎凡今之代?盖不然矣。
从以上颜真卿的文论中可以看出,颜真卿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上,主张重视形式的文采,使之能够更好地发挥言志抒情的功能。简单说,颜真卿的意思就是:文章要以思想性为第一,艺术性为第二,在这些的基础上发挥才气的作用,尽量地使文章的文采和实质的性能融为一体。其实这个观点也就是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具体阐述。文质指的就是文章水平的高低,然后君子中的君子指的就是文字书写的形态要谦谦有礼,中和雅致。其实这一点我们很多人是都理解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个人的书法水平有多高深并不是他的功力多高深,而是除了功力之外,这个人的学识有多深,只有功力加学识的有机融合,才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那么这种思想境界颜真卿在晚唐时期就已经提出了,这也是颜真卿个人的主要艺术观。
颜真卿的书法,楷书稳重端庄,适合官场文书的应用,更适合题署书丹,书写大字,所以颜真卿的书法后世很多人争相学习效仿。比如晚唐时期的柳公权就是出于颜真卿,兼收了欧阳询的险劲,融入了虞世南的圆融和褚遂良的舒朗,是一位别开生面的书法大家。
此后的五代和宋朝时期,颜真卿书法更是大放异彩。五代杨凝式也曾受到颜真卿书法的影响。宋四家苏黄米蔡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颜真卿书法的影响。元代初年,书法受到两宋余风影响,也都大部分师法颜真卿,但是元代几无颜书名家。明朝书法因为受到赵孟頫的影响,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唯独李东阳行书学颜,用笔矫健,不失颜之规矩。明朝时期的王宠和王铎两位书法家也都受到颜真卿楷书和行书的影响,在个人书风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入颜体风格。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喜欢小楷的可以多看看王宠的《竹林七贤》与《游包山集》,这些小楷作品就是融合了颜体楷书之后的作品。
到了清朝之后,学习颜真卿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学颜有所成就的人比如:刘墉,钱沣,伊秉绶,何绍基,翁同龢等。伊秉绶虽然以隶书著称,但是他从李东阳上溯了颜真卿,且用隶书笔法书写,气韵浑厚,深得鲁公三昧。
其实近现代也有很多人学习颜真卿,比如近代的名家华世奎和谭延闿等。当代就很多了,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颜真卿的书法对后世书坛的影响是很大的。那么颜真卿的书法艺术观也正好弥补了二王书法艺术观中“妍美薄弱”的一环,将筋骨和血肉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将书法字体整体的气势与艺术审美提升到了另一个不可高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