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去年底,朋友新买的高层交楼了。
当天下午本打算去林阳寺看梅花,结果朋友一个电话打过来,便拐了目的地。
陪她去验房。
验房的基础流程,不复杂。
从入户门开始,将目之所及的地方,仔细检查一遍。
门槛石、玄关柜、橱柜、木地板等,尽量别疏忽。
从圈重点的角度,验房的重点有三。
验水、验电、验家装。
洗手台、淋浴间等,简单蓄下水,看是否漏水。
验电方面,重点看配套家电、线路是否正常运转。
至于推拉柜、门窗、户内门等,简单尝试推开再合上,看关闭那一瞬是否晃动,还是安装稳当……
这些细节,走一遍流程下来,便能大差不差。
从验房,想到上个星期的茶友留言。
茶友说,他刚买了一斤白毫银针,收到货后感觉不对劲,总感觉不像福鼎的针,茶芽有些瘦长,请问该怎样验货?
从通行适用的标准看,检验买到手的白毫银针,流程示意无非如下。
《2》
一、芽头别太长。
白毫银针的茶芽生长,有些类似竹笋。
初时,矮胖短萌。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竹笋不断生长,节节增高。
茶芽初萌时,相对短小。
随之,不断生长积累,达到适采标准。
头采那些天的白毫银针,茶芽符合“短肥萌”写照。
随着茶芽一路不断生长,越往后,茶芽越长。
正如拔节长高的竹笋,内部纤维变粗,口感下降一样。
茶芽过长的白毫银针,内在养分风味不如当初。
所以,当茶友们在选购白毫银针时,别选芽头过长的银针。
茶芽敦实粗壮,才是正道。
二、茶芽要紧实。
白毫银针的茶芽内部,有多层结构。
类似竹笋那样,剥开一层,还有一层。
层层将银针的茶芽剥开,共计5-7层之多。
每一层的外表,都密集覆盖着茶毫。
整体结构紧凑,紧密包裹。
高品质的白毫银针芽头,需紧实,不能松散。
当你需要检验这一点时,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是用指腹轻捏。
一捏,便能知道这颗茶芽是紧实粗壮,还是虚有其表的“虚胖”。
个中道理,好比肌肉与赘肉。
常年保持良好健身习惯,体脂率出色的肌肉,捏起来是结实的。
反之,则是松垮,没有线条美感。
茶芽不紧结的白毫银针,说明内在养分积累不足。
背后成因要么是,先天产区环境不足。
或者树龄太短,采的是刚种下没几年的小树茶芽头。
茶叶一捏就感觉内里干瘪,这样的银针,不要也罢。
三、白毫要密集。
白毫银针的“毫”,意义重大。
密集覆盖在芽头表面的白毫,整体看去毛茸茸的。
白毫密布的茶芽,在采茶的时候,轻轻抚上去,类似触到毛绒大衣那样,手感极佳。
密集蓬松的白毫,内部存在特殊腺细胞,能发散出特定的气息,构成极为清鲜的特色毫香。
乍一闻,像是浓浓的植物荷尔蒙,近似干燥的芦苇、狼尾草、野草丛飘扬出来的植物鲜香,极具辨识性。
同时,根根纤细茶毫内,含有一定比例的游离状茶氨酸。
茶氨酸,可溶于水,是基础茶味组成,能提供清甜、鲜爽的茶汤滋味。
要想喝到一杯毫香馥郁,茶汤清鲜的高山银针,白毫存在数量显然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四、茶芽底色不能变。
鉴茶时,见过一款颜色很古怪的白毫银针。
确切来说,茶芽底色有些泛红。
有经验的老茶客,一看便知有内幕。
正常品质的白毫银针,茶芽底色是绿的。
在过去,白毫银针有一个曾用名,唤之为“绿雪芽”。
茶芽的颜色,类似新雪覆盖在绿色草地上,外层银色白毫密布,底色绿意鲜活。
白毫银针的茶芽底色,不会轻易改变。
从采摘,到经历萎凋、干燥等基础加工,只要没有被暴晒、厚堆、或者高温烘干,在内部叶绿素没有受损前提,底色不会变。
新茶制成,装箱久存起来,存满3年、6年、8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白茶的茶芽基础色不会改变。
白毫,只是从新茶相对鲜亮的亮白、银白,转变成灰白、花白。
茶芽底色,从鲜绿、嫩绿,慢慢变成暗一些的灰绿、暗绿等。
总之,不会出现从绿到红的360度大跨越。
若有,不是制茶出现严重失误,就是后期储存时没有避光密封保存,导致氧化变色。
五、茶芽手感要干爽。
买茶验货,干度检验很关键。
对待白毫银针,原则上,在尽可能保留天然养分前提下,能做到越干燥越好。
越干,意味着买茶越划算。
假设两款不同牌子的白毫银针,同样售价4000元。
张三家的,含水量4.1%。
王五家的,含水量9%。
毋庸置疑,肯定是前者更划算。
不然,花同样的钱,买到的却是多出来的水,未免太坑人。
含水量过高的白茶,除了没有性价比外,后期还藏着不少坑。
因为它放不久,没法久存。
哪怕仓储再用心,严格用三层包装密封,长期密封干燥存放。
也敌不过内部水汽往外扩散后,有内往外引起受潮变味!
普通茶友买了白毫银针后,手边没有专业机器设备测定准确含水量时,也不用心急。
因为可以用简单有效的土方法去判断。
干度出色的白毫银针,芽头表面的白毫蓬松,用指腹触碰芽头尖端,还带有微微扎手感。
做得越干燥,芽尖扎手感越明显!
六、标准白毫银针要带小叶壳。
白毫银针,存在树种限定。
不是所有的茶树芽头,都能采下来做银针。
采摘特定茶树品种茶芽作原料的白毫银针,外形拥有鲜明标识物——小叶壳。
在芽头旁,存在紧贴的叶壳。
这一层叶壳,呈现壳状,并非植物形态的叶片,对茶芽起到保护作用。
采茶时,握在芽头身上,轻轻一拨,便能采下完整茶芽。
经过萎凋干燥处理,期间,部分小叶壳会从芽头表面微微张开。
但依旧能看出,它并非舒展的叶片,而是叶壳。
买白毫银针,要选带有小叶壳的,那些看纯粹都是芽的白茶,看似好看,实则容易被人掉包。
用牡丹王的芽头,剥下来冒充银针。
因为随着茶树生长,壳状的小叶壳会伸开,舒展。
再去采下,便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白牡丹。
哪怕舍掉叶片,只取芽头。
牡丹王的芽头和白毫银针的芽头比,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缺了小叶壳。
没有了小叶壳作为信物,何谈物有所值。
《3》
很多时候,买茶喝,多数茶客习惯性做法是泡开直接喝。
其实,买到手的白茶,不要急于喝。
先用巡视的目光,将每个细节逐一验一遍。
从芽身,到白毫。
从手感,到色泽。
从汤色,到叶底。
方方面面,都能反馈出不少信息。
这篇的重点,是从外观上进行分辨。
其实,完整的试茶流程,不止是看。
还包括闻香与尝汤。
先看,再闻,后尝。
品尝结束,最后还可以再看一眼叶底。
三月底,刚在山上试喝了头采米针的毛茶。
叶底彻底泡开后,浸在热水中的叶底,身姿舒展。
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下,随手一拍。
肥肥的茶芽,尤为吸引眼球。
浸润舒展的银针叶底,色泽软亮鲜活,能在热水中恢复活力。
这般看起来舒服的好茶,饮之,喝之,更能悦己悦心!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