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夏日雪窦山的禅意瀑布之旅

07-18

夏日雪窦山的禅意瀑布之旅

浙东的雪窦山是四明群峰中最奇秀的一座。虽然这座山在唐代已经是诗人们行游的目的地。但真正让它进入主流文化圈的还是宋人。特别是经过梅尧臣,王安石,曾巩等宋代顶尖文人的诗文渲染,雪窦山在宋人的文化旅途中成了必打卡的一站。苏东坡甚至以平生不到雪窦为人生一大憾事。

除了文人的向往,宋代的帝王也对这座山倾慕有加。经过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理宗四代帝王的敕封,这座山以“应梦名山”而名扬天下。那么让唐宋文人和帝王心心念念的雪窦山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这座山的最大特色不在于奇岩壑洞,秀峰层林,而在于千奇百态的林泉飞瀑。宋以前雪窦山甚至被直白地称为瀑布山。孟郊说它“千寻直裂峰,百尺倒泻泉。”方干说它“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总之古往今来的文人,当他们提到雪窦山时,飞瀑是极其密集的一个表达主题。

千丈岩瀑布精美的分水犹如园林布景

天下名山僧占多,面对如此仙灵妙境早有僧人曾在西晋时期于山顶结庐为舍,首创瀑布院。唐会昌元年又立瀑布观音院。山名,寺名无不与瀑相应相合,皆因瀑乃雪窦山第一特色也。宋咸平二年改寺名为“雪窦资圣寺”,后又将它列为五山十刹之一,从此,雪窦山更加名声大噪。山间的瀑布也因为有了佛法的滋润更具灵性。

千丈岩瀑

雪窦山的瀑以壁立千仞的千丈岩为最。雪窦寺东西两支山涧汇合于锦镜池,又蜿蜒曲折至山缺处夺崖而出。崖口至底近200米的落差形成了“倚天绝壁势无穷”的能量条件。然普天之下,落差大过千丈岩者比比皆是,这个瀑布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全仰仗于千丈岩独特的绝壁形态。

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云:“水至半壁,有石突出隔之,洒若飞雪,而后复为瀑布”。上部崖壁峭立,下部山崖褶皱多变,至潭底呈退台式跌落。瀑布也由此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如笔直奔泻而下的一尺素练,下部则是无数个飞珠溅玉,银帘垂丝。总体而言,它极尽曲折之致又变化无穷。特别是下半部分,每一个较大的瀑柱冲落至一块岩壁上,就顺势分形成多道银丝般的水幕。多个这样的水幕左右上下叠合,形成精巧美妙,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尽管它出自自然界鬼斧神工,但又饱含着中国传统园林叠山理水的细腻。

从飞雪亭看千丈岩瀑布

也许正是这种细腻吸引了无数文人用最美的华章反复吟咏它。其中最有名的两个都是宋人。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一出手就连曾巩都自叹无法超越。

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

这首诗是王安石站在瀑布崖顶的飞雪亭中吟咏而成的。从亭中俯瞰,崖口喷薄而出的瀑流飞流直下的气势尽在“拔地万重”,“悬空素流”的词句中。今天,当我们站在飞雪亭中观看瀑布时,依然能感受到这种磅礴的气韵。而有王安石的妙诗珠玉在前,曾巩不免感到若从相同的视觉去写定然无法超越,于是他另辟蹊径,转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新的天地。“玉虬垂处雪花翻,四季雷声六月寒。凭槛未穷千丈势,请从岩下举头看。”

从底部仰看千丈岩

同一座瀑布从顶上俯瞰是一种体验,而从底部仰视又是另一番模样。今人的福气却更胜于王、曾两位唐宋八大家。因为我们还可以在通往妙高台的缆车里,从脚到头更动态的浏览瀑布之全貌。

三隐潭

雪窦寺西有一个全长1600多米,落差达550米左右的带形峡谷。在这个峡谷中,多个不同形态,不同落差的瀑布,组合成阶梯形的瀑布群。无论它是单瓢,双珠还是三瀑叠合,都给人一种一日看尽天下瀑的错觉。其中最有名的是三隐潭。说起它们,梅尧臣的《三层瀑》便在脑海中回响。大概是因为它极为形象的写出了三折瀑布的特色和相对位置关系。

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欲饮煮春水,僧房架刳竹。

僧房无处寻,春水又一年。三瀑所要表达的忘世情境都凸显在一个“隐”字里。在这瀑泉飞流的幽谷中,我觉得最妙的句子却是明人吕时的“老僧忘世久,相对自无言。

在具体的体验上,三瀑给我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黄宗羲对三瀑的特性的有不同的描写。“双崖陡峭,涧水从中泻注,游者从石蹬历十余盘,下至涧底,如入地穴,而后仰见悬瀑,是为上隐潭。

山头的上隐潭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空间反差带来的意外性和震撼性更甚于瀑布本身。在进入景区之前,大概每个人都会被一座横跨在绿林中的小拱桥吸引。进入景区后,不一会儿便至这座小桥上,此时瀑声大作,但因茂密的林木遮掩,瀑流深隐于桥的另一侧。循着水声来源,我随着阶梯拾级而下。到了潭底,回望来路,东西两崖逼仄的空间中,一座孤崖再将它一切为二。三崖两两逼视,险奇异常。一侧崖顶挂下200多级的步道,神似天梯,另一侧崖顶石拱飞渡两崖之间,40多米高的瀑布从飞拱下倾泻。它在仅一两米的崖壁中左冲右撞,状若惊龙。潭侧设龙王庙,更添了几分神话色彩。

桥的另一侧是瀑流,与下图一体两面

左侧飞渡在两崖之间的飞拱即是上图拱桥

“潭广半亩,悬崖覆之,若厦屋,瀑水从旁注潭中,蜿蜒如白虹,是为下隐潭。”

下隐潭是另一种神奇,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后忽遇桃花源一般。从高处眺望瀑布,两股似白虹的水瀑贴着石壁“哗哗”并行而下。草木氤氲,仙气腾腾。我好奇地向瀑底张望,只见石洞森森,白虹垂如帘。难道那底下是花果山水帘洞吗。我随着蹬道,行至潭底,山中微雨随风扑面而来。那并不是真正的雨,而是似幕似练的水帘。它飘飘洒洒,犹如四散飞溅在空气中的雪片。下隐潭,集潭,瀑,洞,崖,桥于一体,使它更具有空间性和立体感。

中隐潭瀑下水帘洞

介于上隐潭和下隐潭之间的中隐潭,虽也是左突右横不断变化,但与上下两潭相比,却只能说过于清秀而个性不足。不过在中隐潭和下隐潭之间的鸳鸯瀑,似乎弥补了这一不足。两瀑一支雄壮,一支秀美,因而得名。虽然鸳鸯瀑不高亦无险,但奇在双瀑一左一右对峙奔入潭中的组合形式。

徐凫岩

雪窦西十五里,重岩峭壁,传说有仙人乘凫上升,故而得名“徐凫岩”。崖壁呈斧劈刀削状,绵延山谷两侧数里。200多米落差的瀑布是山谷的中心。

每当丰水之时,飞流直下的瀑流犹如银河落九天。明代的楼则中有诗云:“一片悬崖势插天,昔人曾道此登仙。凫飞赤舄凌云汉,鹤载瑶笙度紫烟。”他极力渲染了徐凫岩的气势和令人向往的仙谷之境。不过,当我在微雨的初夏踏访它时,它既没有仙侣,也没有紫烟,只有笼罩于山谷中的云雾,充满着诗性。对面悬崖上的当代玻璃栈道,更凸显了峭壁的绝险。

徐凫岩玻璃险要的玻璃栈道

这里的瀑布虽看上去近在咫尺,但要抵达,却要经过漫长的蹬道,穿亭过洞,到山谷的底部才行。枯水期的瀑布,轻薄如纱,它优柔曼妙的从200多米的高处洒落下来,极尽阴柔之美,和千丈岩正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从瀑底仰视岩上,“徐凫溅雪”四个大字赫然在目。每当寒冷的冬季,瀑潭里早已经结成了远望似雪的白色冰霜,而瀑布依然流动不止。

雪窦山的瀑,多姿多彩,绚丽动人。它沾染了仙佛色彩,给了今人多种关于洞天福地、武陵桃花源的遐想。古往今来,围绕雪窦山瀑布的诗文早已铺织成一条绮丽的诗路,它本身也不愧为浙东唐诗之路东支线上最亮眼的一座山。

独山玉产地是哪里

海棠兔多少钱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