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揭秘兴朝通宝与永历通宝的历史渊源

07-03

揭秘兴朝通宝与永历通宝的历史渊源

话说兴朝通宝和永历通宝

在中国钱币史上,明代钱币以其形制标准、式样规整、鼓铸甚多而成为钱币的一大重要系统。南明钱币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明代钱币中的晚期品种,南明钱币将明代钱币形制标准、式样规整的特点发展到了顶峰,而且由于铸地偏远、铸行者各不相同,使得南明钱币又带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而这其中又以铸行于西南的“永历通宝”和“兴朝通宝”最为突出。

兴朝通宝和永历通宝一样都是西南反清势力的铸币,兴朝通宝和永历通宝一样,也是乱世中的产物,<明通鉴-附编卷五附记五-大清顺治六年>记载:"明在籍御史任馔,议尊(孙)可望为国主,以干支纪年,铸兴朝通宝。"可见,兴朝通宝是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之后,于顺治六年(1649年)称东平王时的铸钱兴朝通宝”是农民起义军的铸币.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其影响十分深远。“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璠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的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兴朝通宝大致可分为平钱(背工)、折五(背五厘)、折十(背壹分)三种,其中又各有不同的版别。

平钱常见的有两种:一种直径2.7厘米,窄缘;一种直径2.8厘米,宽缘,两种均为黄铜质,另有一枚直径2.8厘米、宽缘的红铜质平钱,包浆熟旧,只背面有擦痕,可以看出铜质为红铜,较少见。

折五常见的也是两种:“三角通”和“方头通”,大小不一,直径一般是3.3和3.5厘米,除这两种之外,还有一枚直径3.4厘米的五厘钱,大字,窄缘,“通”字的写法与其它不同,起笔是一撇,呈弧形,而不是直的,特别是背面的“五厘”两字显得特别大气,与众不同。


折十的兴朝钱,除众所周知的直径5厘米和4.6厘米的之外,后来又发现“点壹”的兴朝钱,直径4.9厘米。另外,“通”字的写法也不一样,笔画较粗,显得臃肿,没有前一种好看。除这三种之外,又有一种新的版别,这种钱直径也是4.9厘米,与前面三种钱的区别在于“兴”、“通”和“壹”字的写法,“兴”字中间的“同”为口在上,横在下,并且与外面的两横连在一起;“通”字起笔有明显的顿笔,直着朝上;背面“壹”字较小,有点像当十永历通宝的“壹”字,只不过其中的两点同样写成两横。已发现的兴朝通宝壹分应该有四种版别。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三藩纪事本末》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种。”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农民战争之中。和兴朝通宝一样,是乱世的产物。“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王番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南明的永历通宝与清朝的顺治通宝铸造的时间大致相近。顺治皇帝统治时间长,地盘大,先后有二十个钱局。永历通宝只在我国的梧州地区及日本长崎二处铸造,所以发行数量的对此十分悬殊,永历通宝比顺治通宝要少得多。
永历小样一分铸造风格跟“大顺通宝”、“兴朝通宝”几乎完全一致,与永历曾同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领导的大西军联合的历史相吻合。与此同时期的“利用通宝”(吴三桂铸币)也与之相似,它是明末清初的钱币特色。永历钱制作规范,文字
书法都不亚于明朝官局铸币,远优于同为南明的大明、弘光钱。同时,这种纹路千篇一律与钱文上下垂直,可见其制作的规范和认真。一分钱均为宽缘,是类似于常平式的方孔钱,明泰昌、天启钱中只有样钱使用这种款式,崇祯钱有少量采用宽缘,但钱径很小,铸造也较粗糙。以后的清钱也没有以宽缘为方孔钱主流,这同宽缘钱用料多和铸造难度大有关。宽缘钱以其凝重、敦厚的外形一直为古钱币爱好者喜爱,做成拓片尤其美观,可是历代中国古钱中宽缘钱并不多见。还须留意的是钱币表面有被打磨的痕迹,铸造后打磨钱币表面的工艺在汉朝已经出现,但前朝的打磨都很精细。打磨成如此粗犷的不规则线条效率一定很高。因为宽缘和钱径够大,特别粗犷、没有规则,每个钱币有不同的条纹,构成一种缺陷美。由于特定工艺所造成的线条,已经不能再生.

永历通宝虽铸数比顺治通宝要少,但它的版子却多而特别,仅钱文书体就有楷、篆、行、草四种。最初铸造的小平钱背面都有字,总数多达十四种(户、工、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其中背"道"、背"小定"、背穿下"户"最珍)。14种背文既不代表铸地,又不象征纪年和纪重,到底有什么含义,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结论。有人认为是取自敕书中语句,却又讲不清为什么取这十四个字,为什么有些背文铸钱多,有些背文绝无仅有,成了当今古钱研究的迷团。
永历通宝面纹的文字差异就有数种:以"历"(繁体)字为例,居然有四种写法,即"厂"字下面;双禾一日、双木一日、双禾一目、双木一目。前辈钱币研究者根椐大量同类钱币对照比较,认为双木一日的永历钱比较罕见。资料中未提及如笔者所上传的双木一目永历钱价值,笔者认为,从诸钱谱中都未提及,其珍罕度应该仅次于双木一日。还有所谓“二水永历”(“永”字写成上“二”下“水”)者;“三角通”(“通”字上的横折点写成一倒三角形)者,还有钱背壹分也有常见"划"壹(即豆字下两点变成"一")和少见的点壹(即壹字中间有四个点)。 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时铸。此钱版式多种,可分四等,小平钱径2.5---2.7厘米,重4--4.8克,折二钱3厘米,折五钱3.2厘米,折十径3.5--4.5厘米,重10--26克,轻重大小悬殊较大,除光背者,小平钱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尚有记局,记值等,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永历帝在广东坚持十六年之久,于1662年被吴三桂父子绞死于昆明,故永历钱传世颇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1994年4月,福建漳州龙海市石码镇公园路出土了一罐郑氏永历通宝钱,共一百余枚,计1.8斤,均为黄铜材质(有称有青白铜质,实以讹传讹;在这批泉品中,有十余枚在浇铸茬口处出现泛白的情况,见图(2007103113166296.jpg (24.56K),但泉品的实际材质仍然是黄铜),分为篆书及行书两种。重量在7.5克至8.5克,钱径2.9厘米至3.05厘米(剔除边茬)。泉品造型规整,字文纤细,笔划流畅,书法优美,韵味十足,但钱缘及内郭粗糙,均未打磨、挫边,泉界称为“郑成功黄铜毛边永历”(图20071031132117407.jpg (21.08K))。这批泉品的铸造,目前泉界主要有三种看法:





一是这批出土永历通宝是郑氏政权在漳州石码所铸造的一种试铸钱。





二是有藏家认为:郑氏政权怎么可能在与清兵两军对垒,你争我夺、旋得旋失的漳州石码铸造钱币?虽说钱径和重量与先前所见篆、行永历有些差异,然该泉文字风格与在日所铸永历钱皆是一脉相承,故以为这批毛边大样也应是在日本所铸,后几经辗转而至此。





此外,还有藏家认为,这批出土永历应是郑氏政权仿造日铸钱的样式在闽南或台湾一带所铸。





由于这种黄铜毛边永历通宝的铸造,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因此值得深入探究。无论何种说法,该批泉品应是郑成功在漳州铸造,性质为试铸钱。其铸造的时间应该在1651年5月至1651年12月之间。

还有一种说法, 郑成功及其后裔在台湾发行的折二钱。据文献记载,1649年、1666年、1674年三次在日本长崎铸过篆书和行书的折二钱。这种钱主要流通于台湾,以及东南沿海地区,长达39年。直到康熙27年(1688年)才停止流通。

永历通宝是南明政府的铸币,而兴朝通宝是农民起义军的铸币,两者在早期的性质是不同,只是由于后来孙可望决定率部联明抗清,才使得兴朝通宝摆脱了"僭伪钱"的命运,成为明政府正式承认的通货。由于孙可望掌兵控制了云南,加上兴朝通宝的铸工和币材选用都较好,因而在西南各地也颇为流通,而自孙可望联明抗清之后,兴朝通宝与永历通宝也就更加并行不悖了。永历通宝和兴朝通宝从钱币学的角度来说,其特点很多。首先,铸行量大,使用时间长,开创了自己的"滇派"风格,其影响十分深远。由于西南铜矿资源丰富,取材方便,而兴朝通宝只能行使于西南,形成大铸量、小流通的局面,民间存世量较丰。

兴朝通宝和永历通宝虽是乱世的产物,但它们完成了历史的使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成为历史上有益的经济工具,最终成为货币流通的成功者,注入货币史册。作者陈孔坛
















翡翠知识大全简介

荷兰侏儒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