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于湖南省岳阳县洞庭湖的君山。创制于唐代,属传统历史名茶。君山是洞庭湖上一岛屿年均气温16℃~17℃年均降水量1340毫米。春、夏季云雾弥漫,空气相对湿度约80%。君山岛为多沙质壤土,土地肥沃。君山茶始于唐代,始贡于五代。
品质特点: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纯,滋味甜爽。叶底嫩黄匀亮芽。冲泡君山银针时,茶芽在杯中会出现“三起三落”的景观。
产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的霍山县。首创于唐代,后失传,为恢复历史名茶。唐代《唐国史补》记载当时贡品名茶有十四品目,其中就有霍山黄芽。霍山黄芽作为贡品有详细文史资料的记载始于明代,但制法久已失传。1971年霍山县研制恢复了这一历史名茶。茶区山高林密,年均气温15℃,年均降水量1400 毫米,生态环境优越。
品质特点: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明亮,香气鲜爽,滋味鲜醇浓厚回甜。叶底黄绿嫩匀。
产于云南省普洱市、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普洱茶因集中在普洱县(今宁洱县)销售而得名。云南普洱茶在历史上泛指云南原思普区用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制成的晒青茶,以及用晒青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藏销紧茶、团茶、竹简茶等。由于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历史上交通闭塞,茶叶运销靠人背马驮,从滇南茶区运销到西藏和东南亚及港澳各地,历时至少一年半载,茶叶在运输途中,茶多酚在温湿条件下不断氧化,形成了普洱茶的特殊品质风格。“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这是对普洱茶产地和普洱茶品质的赞颂。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运输时间大大缩短。为适应消费者对普洱茶特殊风格的需求1973年起,用晒青毛茶,经高温高湿人工速成的后发酵处理,制成了现今的云南普洱茶。
品质特点:普洱散茶外形条索肥硕,色泽褐红,呈猪肝色或带灰白色。汤色红浓明亮,香气具有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甜。叶底褐红色。普洱沱茶,外形呈碗状,每个重量为100 克和250克2种。普洱方茶呈长方形,规格为长15厘米、宽10厘米、厚3.35厘米,净重250克。七子饼茶形似圆月,七子为多子、多孙、多富贵之意。
产于广西苍梧六堡乡及贺县、恭城等地。苍梧六堡茶创制于清代,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六堡茶有散茶和萎装紧压茶2种。六堡散茶直接饮用,民间常把已贮存数年的陈六堡茶用于治疗痢疾、除瘴、解毒。
品质特点:干茶色泽褐黑光润,叶条黏结成块,间有黄色菌类孢子。味醇、适口,汤色呈深紫红色,但清澈而明亮。叶色红中带黑而有光泽。有槟榔香、槟榔味、槟榔汤色是六堡茶质优的标志。
简称银针,又叫白毫。产于福建省建阳、政和、福鼎等地。创制于清代嘉庆初年(1796 年)。产地年均气温 18℃,年均无霜期 280天;年均日照1804小时;年均降水量1730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82%。茶区土壤为红壤或灰化红壤。
品质特点:芽头肥状,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色,味清鲜爽口。政和所产,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白毫银针泡饮方法与绿茶基本相同,但因其未经揉捻,茶汗不易浸出,冲泡时间宜较长。
白牡丹属白茶类。因为它以绿叶夹银色白毫芽,形似花朵,冲泡之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开,故名白牡丹。
白牡丹于1922年创制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现今产分布在政和、建阳、松溪、福鼎等地。产地年均气温18℃,年均无霜期为280天;年均日照1804小时;年均降水量1730 毫米以上,空气相对湿度82%。茶区土壤为红壤或灰化红壤。
制造白牡丹的原料主要为政和大白茶和福鼎大白茶。用于加工白牡丹的原料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采摘标准是春茶采1芽2叶,芽与2叶的长度基本相等。并要求“三白”,即芽及2叶满披白色茸毛。白牡丹的加工只有萎凋及焙干2道工序,萎凋以室内自然萎凋的品质为佳。
品质特点:白牡丹2叶抱1芽,叶态自然,色泽深灰绿色或暗青苔色,叶片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洁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汤色杏黄色或橙黄色,叶底浅灰色,叶脉微红色,汤味鲜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