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有价石无价的奇石到底神奇在哪里?不只是天然形成,不事雕琢,更多在于它的人文价值。
中国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人爱石、赏石、藏石的历史十分悠久。就以自然奇石(而非石制品)为对象的收藏而言,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隋唐时期,中国赏石文化艺术得以昌盛发展,众多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使赏石更具人文色彩。
自古以来,中国的奇石还产生了不少雅称,如“怪石”,"奇石”,“石玩”、“雅石"、“观赏石”等。在韩国,奇石被称为“寿石",日本则将其称为“水石”。在这些雅称中,“奇石”在古籍中使用的频率很高。现在,这个称呼在中国赏石界基本得到认同,东南亚许多国家,如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也都这样称呼。
奇石强调的是天然形成,不事雕琢,并具有自然美惑,它包括各种岩石、奇特的化石、矿物晶体等。形成奇石的原因很复杂,大多是漫长的地质作用或地壳变迁的结果。有些还受到风沙,水流或者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而形成特有的形貌,这也是奇石种类繁多的原因。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显著差异,东西方民族赏石的标准有很大差异。东方赏石文化与西方赏石文化是分别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发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内容和特色也截然不同。
一般来说,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有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观赏主体(自然石种、天然石形)往往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奇石进行分类,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分类方式:
一、按采拾的地域,可以分为山石、平原石、溪河石、海石四大类,如比较有名的黄河石、三峡石等;
二、按欣赏的目光,可以分为景观石、象形石、图案石、纹理石、生物化石等;
三、按石态所呈现的主题,可以分为具象与抽象两大类,即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写实派和写意派。
而西方人藏石喜欢把各类石头归于不同的科学领域中,如矿物晶体和岩石标本属于地质矿物科学;陨石属于天体科学;化石属于古生物科学等。西方的赏石文化更注重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和标本为主,是一种纯理性的求知文化。
西方的赏石观念主要以各种矿石、化石等科学标本为主要观赏对象,比较直观。硅化木就是他们比较重视的一种植物遗体化石之一。它是地球在长期演化过程中,由于地质运动,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迅速掩埋生长的林木,硅质置换炭质而形成,属罕见的地质遗迹。
东方的赏石文化和西方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东方的观赏石是可以触摸的,而且认为人亲近得越多,石头越有灵气;而西方主要是矿石,一般是不允许触摸的。
在自然界中寻找奇石就是一次次的“发现之旅”,要有“视缘”,奇石或许与我们平时走在山野溪边看到的普通石头没有多大的差别、看到一块石头,灵感闪现,就悟出了其中的自然之美。
当然,寻找奇石也没有必要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各种奇特的石头就藏在各有特点的地貌之中,在山地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熔岩地貌、沙漠地貌、黄土地貌以及丹霞地貌(含铁的砂岩峰林地区)和雅丹地貌(以风蚀为主的地区)等,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奇石讲究天然,最忌雕琢。所以从野外采集来的石头,除了必要的清洗、整饬和在适当的位置配上底座之外,绝不进行人为的雕琢。
奇石到底“奇”在哪里?它与普通石头的区别有没有一个标准呢?
欣赏奇石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一个人认为没什么价值的石头,可能在另一个人看来却魅力无穷。也因为这种欣赏标准上的不统一,在奇石市场上,奇石价格往往因为买卖双方个人的喜好程度不同,而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所谓的“黄金有价石无价”就是这个道理。
古人的标准:
但对于大多数奇石玩家来说,要欣赏奇石的内涵,还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例如,古人把奇石的基本要素归纳为“瘦、皱、漏、透”四个方面,也就是说,一块好的奇石,同时具备了上述四要素,才能算是块完整的奇石。
所谓瘦,是指形体应避免臃肿,骨架既坚实又婀娜多姿,轮廓清晰明了;
皱是指石肌表面波浪起伏,变化有致,有褶有曲,有历经沧桑的风霜感;
漏是指在起伏的曲线中,凹凸明显,似有洞穴,富有深意;
透是指空灵剔透,玲珑可人,以有大小不等的穿洞为标志,能显示出背景的无垠,令人遐想。
现代人的标准:
随着奇石收藏市场的发展,奇石种类也在不断增多,近代人们又把奇石的观赏要素归纳为“型、质、色、纹”四个方面。
型是第一要素,奇特的造型,生成了奇石的千姿百态;
质是奇石的内在质量要求,千姿百态的型,要有坚硬的石质作基础,才能确定其收藏价值;
色则是型、质的外在表现,细腻油滑、色彩艳丽的外表,直接形成了人对石的第一感观;
纹是对色的必要补充,艳丽的色彩,加上对比鲜明、自然流畅的纹理,使奇石更加高贵、典雅。
总之,人们常以形、色、质三方面来衡量鉴定奇石。奇石的审美价值也就在于“奇”,越奇越值得收藏,越奇越有经济价值,所以奇石还常常以丑为美。
我发现馆里的奇石只有一部分有名字,大多数并没有起名。张馆长解释说:“这是为了给观赏者留有充分发挥想像的余地。奇石耐得住长时间的揣摩和观赏,常常是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道。”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赏石者能从一块块冰冷的石头上,联想出人生的各种境遇,悟出自然界的神奇多姿,这才是人们钟爱奇石的真谛。
中国有所谓“四大名石”之说,包括声容并茂的灵璧石,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层峦登嶂的英石和洁白玲珑的昆石。
灵璧石
“灵矍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为世人瞩目,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灵璧石质地致密,清润光洁,轮廊柔和,石皮往往纹理多变、沟整交错,给观赏者一种粗犷雄浑,气韵苍古的凝重感,石色以黑、褐黄、灰为主,也有白色、暗红,当你用手指敲击石身时,会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
太湖石
太湖石主要的产地在太湖的离期山、鼋山、洞庭山等处,有水、旱两种。唐吴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石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案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旱石则是4亿年前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形成。一般来说,在水中形成的太湖石比较珍贵,因长期被波涛冲击,四面玲珑,成为嶙峋俏丽的秀石、奇形怪状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瘦、皱、涌、透”之美,它一般体形较大,所以特别透宜布置园林,
昆石
图中的昆石也是“四大名石”之一,因产于江苏昆山而得名,主要出自于域外玉峰山(古称马鞍山)。大约在几亿年以前,由于地壳运动的挤压,昆山地下深处岩浆中富含的二氧化硅热溶液優入了岩石裂缝,冷却后形成石英矿脉。在这石英矿脉晶洞中,生成的石英晶簇体便是昆石,由于其晶簇、脉片形象结构的多样化、总的着来,昆石以雪白晶莹窍孔遍体,玲琥剔透为主要特征。
钟乳石
钟乳石生成于溶洞中,当含有碳酸钙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的逸出,使水中的碳酸钙沉积下来,并自上而下增长,从而形成,其状如钟乳,如与地上石笋相接,就形成石柱。钟乳石分布在有岩溶地貌的地方,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岩溶地貌发育较完全的广西、广东、浙江一带,钟乳石由于形成于条件特殊的溶润中,恒温恒湿,没有经历过日晒风化,所以形体都保存得较为完好精巧,表面呈葡萄、核桃壳、贾芝、浪花等形状,造型亦千姿百态。钟乳石颉色有白、棕黄、浅黄、膏、玻珀色等。
雨花石
雨花石因来源于南京雨花台砾石层而得名。这个砾石层形成于12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的地质时代,是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在古秦淮河、古滁河与古长江交汇的地方,由水流带来的卵石与沙子就在那里沉积,其中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成分相互夹杂就形成了今天的雨花石,由于不同的化学元素或各类元素含量的多少有别,雨花石的颜色变化多端,有白、黄、红、黑、红白相间等。
红水河石
这红水河石,它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个石种,它不仅在任何古籍中不见踪迹,而且在前十几年,连玩石专家也没听说过这样一个名称。
水河石产于红水河的下游,位于广西合山市合里乡马鞍村的村子后边,所以它又被称为马鞍石。当红水河流经此地时,冲刷长达几公里的暗磁,长年累月,在暗磁一侧冲出一条很深的河道,暗礁的另一侧则形成一条300多米长的回水湾,红水河石就躺卧在这条回水湾中。这是由于地亮的变化,河滩上青色的岩层被挤压出条条裂纹。雨季到来,大水流没暗础,把河滩上这些带有裂纹的青石头一块块地冲进了回水湾。回水湾中便积存了许多这样的石块。长年累月的潮涨潮落,夹带著沙石的水流把回水湾中石头的表皮冲刷得非常光滑,加上光的作用和水质的调染,又使石头的表皮染上了一层很柔和的色彩,犹如古代制作精良的陶器。
彩陶石
彩陶石盛产于广西合山市的河滩,它也是沉积岩的一种,以硅质粉砾或硅质凝灰岩为主,质地坚硬,石表面似有一层彩色轴面,呈翠绿、黄绿、莹红、褐墨等,像图中的这块绿色彩陶石,一般都深藏在河底,所以尤为名贵。河底的硬质岩石经过湍急流水的长年冲洗、淘洗和抛光,造就了彩陶石雅致沉静的色调和纯净无瑕的石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