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战国时期组玉佩的形制与动态平衡特征解析

05-04

战国时期组玉佩的形制与动态平衡特征解析

前言

玉器,因其特有的温润质地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为世人尊崇和珍爱,故自古就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言,她作为中华文明的缩影是传统美德乃至传统信仰的载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组玉佩盛行于两周时期,是由璜、珩、冲牙、玛瑙珠、玉管和玉珠等玉件饰通过一定的规则穿系而成的大型玉佩饰

其作为玉器中的一大类,是古代贵族特有的一种装饰物,在拥有严格礼制约束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政治作用,在周代服饰制度和礼仪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进入战国,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更加混乱,出现“礼坏乐崩”的局面,自由的士阶级开始从人自身出发,理性地反思身体、情感问题,进而直追人的本性。

战国组玉佩的功能性特征表现了佩戴者个人精神世界理性的自我反思,并将这种反思提到了高度抽象层次的一种物质载体,它既能起到修饰佩戴者形象,又能潜移默化的透露出佩戴者内在精神气质,已成为贵族精神寄托的重要物质载体。

一、组玉佩的概念

组玉佩又称全佩、大佩,是以环、璧、璜[1]、珩为核心,用丝线穿系管珠、冲牙、瑀琚等制成,按礼制规定的佩戴方式悬挂于人体的大型玉佩饰。

组玉佩是在特殊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既有礼玉性质,又有装饰功能。随着其结构的复杂化和制度化,然逐渐成为权贵们身份的象征或标志。关于组玉佩的相关资料的记载,最早来自《周礼》这本古籍。

不是所有的组合型玉佩都是组玉佩,真正意义上的“组玉佩”应同时满足“多种佩饰”、“相互连接”、“规定佩法”、“等级反映”等四个条件。

“多种佩饰”,是指组玉佩必须由玉璜、玉珩、玉珠、玉管、玉冲、玉牙等多种不同形状及功能的玉佩饰穿系成一个整体。

“相互连接”,是指组玉佩的各个部件都是相互穿系在一起不可拆分。

“规定佩法”,是指组玉佩须按照特定的礼制规定佩法来穿缀,同时对用于装饰和穿缀组玉佩所使用的丝线以及丝线颜色也须同佩戴者的身份相对应,具有专属性特征。

“等级反映”,是指贵族阶通过佩戴不同形式的组玉佩来体现周代严格的礼制要求及身分,如通过身体上佩戴的组玉佩来确定社会各阶层的亲疏远近、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等,这对巩固和维护社会阶级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战国组玉佩从“礼”教的起源到德育的发展

两周时期组玉佩的形制多样、结构复杂,依据组玉佩组合方式及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类型。

多璜组玉佩,以璜为主体,由串珠等玉组件穿系而成。这类组玉佩上端套在墓主人颈部,下端垂到胸腹及以下,且通过叠加玉璜佩的做法来强调贵族身份等级。

身份越高者,组玉佩中玉璜的数量越多,组玉佩越长,反之亦然。

玉牌联珠式组玉佩,由玉珠、料珠等串联成多股,呈放射状集体束在梯形玉牌之上,此类组玉佩多出现诸侯夫人的肩两侧起装饰作用

由玉环、珩、管及龙形佩为主件穿系而成的环佩组合式玉佩。其中环佩组合式玉佩就是对战国组玉佩的总体描述。

西周时期是中国礼仪规范的开端,迄今为止我国完整概念上具有“礼”教意义的组玉佩形成于西周时期且这个时期的组玉佩仅限于公、侯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使用。

西周贵族们佩戴组玉佩最初的目的是为彰显贵族阶层身分,维护礼乐制度而存在的,因而,它在组玉佩的长短、用璜数量上、组合方式等上更注重彰显等级差异,用来维护贵族阶层的统治地位和利益。

其中以组玉佩的长短和用璜多少最为突出,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佩戴者身分与组玉佩长短和复杂度具有选择与被选择关系,身分越高、佩戴的组玉佩越长越复杂,反之则佩戴的组玉佩越短越简单。

然而进入战国,各诸侯频繁地兼并战争使社会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西周为彰显贵族特权而建立的礼制系统在社会变革中受到削弱,原来贵族享受的崇高待遇受到现实冲击。

阶级下移的贵族们开始在儒家知识分子的指引下,结合儒家德育思想对西周具有礼制意义的组玉佩进行大量改造,以期重塑自我的形象及地位。

改造内容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儒家通过降低组玉佩使用的等级限制,企图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让沦为士阶级的贵族也能够借组玉佩来象征尊贵的身分和地位。

另一方面,儒家还将组玉佩与人的德行高低相联结,即组玉佩是贵族德行的象征,人的一言一行都得以同组玉佩碰撞时的节律相适应。

战国组玉佩继承了西周组玉佩礼教特点,并在礼教的基础上将组玉佩彰显贵族阶层身分地位,维护礼乐制度存在的作用上升到通过对不同等级贵族佩戴组玉佩时行步的姿势和速度的限制上来唤醒统治者的礼乐精神起到德育教化作用。

三、战国组玉佩从形制多样性到统一性变化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组玉佩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其功能和形制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而有所变化。

西周具有礼教意义的组玉佩,其形制和佩戴方式在演变过程中受到社会思想与服饰制度的影响稍加变化,但这个时期的组玉佩不管是组合方式、造型及结构等都有许多规律可寻。

尤其是以玉璜为主体的多璜组玉佩,因其玉璜叠加的组合方式具有象征等级高低的意蕴,成为这一时代的特色。

虽然战国组玉佩没有固定的连接方式,形制也变得多样,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寻,整体玉器偏爱“龙”形象的这一特点成为探寻组玉佩形制特征的一个窗口。

“龙”形象成为战国时期最具特色的形象之一,其不仅仅是作为装饰的纹样而出现,还成为造型的重要手段,在战国组玉佩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战国时期玉龙的总体造型简洁、活泼,依照龙形象而成的主体玉器主要有“非独立成型龙玉衔”“独立成型龙玉佩”

独立成型龙玉佩一般位于组玉佩的下端起“衔”(衡)的作用。此类组玉佩中,玉龙佩器身中端穿孔在运动中与自身平衡的同时,起装饰组玉佩整体的作用。这类组玉佩中玉龙的造型相对单一,外形流畅呈“S”型,整体造型均衡且生动、活泼。

战国时期组玉佩的形制,除了以独立成型龙和非独立成型玉衔为主体玉器外,还有以玉环、玉璧等为主体起牵引提擎其他组佩件的组玉佩。但因玉环、玉璧等器型大多是同龙形佩或其它动物玉佩相搭配进行组合,故战国组玉佩又被称之为环佩组合式玉佩。

虽然战国组玉佩的款式丰富、行制多样且不固定,但组玉佩外观所承载的视觉信息,表明战国时期组玉佩的发展具有统一性

即组合中的每一个玉组件基本独立成形,整体玉器的组合方式、造型、结构及佩戴方式都讲究对称与均衡,最为关键的是各种形式的玉衔代替玉璜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

但组玉佩最关键的特色不是物理呈现与视觉感知出的平衡特征,而是自由穿缀方式下,灵活的“平衡”结构,这个结构是在对称与均衡的主体玉器中端钻圆孔用以穿系其他器型的组佩,起着平衡自身或成套佩饰的作用。

中端穿孔的主体玉器相对于两端穿孔的主体玉器更具有灵活的运动空间,且这个结构的变化目的是想通过有节律的行步来约束贵族的行为,彰显尊贵的身份及德行。

四、战国组玉佩“动态平衡”概念及特点

就字面而言,平衡,即保持平均、同等。所谓平衡或不平衡是源自力学的术语,指能否保持稳定的两种状态。自然界中没有完全的平衡,平衡是一个逐步达到稳定的过程。

平衡无处不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作为佩戴于身体上的战国组玉佩,其保持平衡的力量来自于人体自身,并通过身体运动来实现。战国组玉佩的平衡为动态平衡,即通过身体运动使组玉佩保持规律性运动的一个动态调整过程。

首先主体玉器讲求对称均衡。组玉佩的主体玉器讲求对称与均衡,目的是平衡整体玉器,保证组玉佩运动前,外在条件的稳定。

其次拥有灵活的平衡结构。玉衔器身中端穿孔系结的平衡结构既平衡整体又使组玉佩具有更为灵活的运动空间。

最后身体是动力来源,通过身体运动来调节组玉佩使其呈规律性运动。通过运动身体来呈现概念将组玉佩视觉上所承载的信息与佩戴者身体运动联系起来,使组玉佩在运动中保持规律性运动。

总结

战国组玉佩是在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是由玉环、珩、管及龙形佩等为主体穿系而成的大型组合式玉佩。

其既有礼玉性质,又是德育教化功能,是诸侯贵族们展示身份地位的重要服饰佩玉,在整个战国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中国剪纸文化介绍

翡翠鉴别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