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刘甜甜专访:蜀绣传奇的指尖演绎

06-29

刘甜甜专访:蜀绣传奇的指尖演绎

(刘甜甜和她的蜀绣作品)

盛夏时节,天气日渐炎热,广汉市蜀绣非遗传承人刘甜甜,却沉浸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之中,丝毫感受不到酷暑难耐的烦躁。在贵州民族大学的校园里,为期一个月的2024“刺绣技艺创新拓展应用研修班”正在授课之中,这是文化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之一,目的在于扩大刺绣技艺非遗传承的人才队伍,增强传承人的创新实践能力。

(和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高成春交流)

在全国148个报名者的严格选拔中,刘甜甜作为四川省蜀绣界的唯一代表脱颖而出,成为了其中的20名学员之一。每一天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非遗传承人切磋研讨,忙碌而充实,她不由得感叹自己生逢其时。20多年来,是对蜀绣技艺的挚爱,引领她走上非遗传承的道路,未来的时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更赋予她继续前行的动力。

出生在1983年的刘甜甜,和众多的80后一样,是承载期许的一代,父母不仅在她的名字当中,寄语了对未来甜蜜幸福的美好愿景,还鼓励她追逐真实而自由的天性。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心灵手巧的刘甜甜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会了简单的刺绣针法,喜欢手工素描和艺术设计,长大后顺利考取了绵阳教育学院的工艺美术专业。按部就班的大学生活平静地进入到了2002年,大二的假期,正在打暑假工的刘甜甜偶然间看到了一部央视的纪录片-《留住手艺》。

其中的镜头,完美诠释了蜀绣的诞生,当看到凝结着艺人心血和情感的针线,在指尖翻飞之中,就赋予了作品生命的光彩时,刘甜甜瞬间被蜀绣技艺的神奇魅力,深深地震撼了。不满20岁的刘甜甜,在梦想和激情的强烈驱使下,渴望遵从内心的召唤,全身心地去拥抱这份生发于灵魂深处的热爱。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放弃正在就读的大学学业,选择成为一名职业蜀绣手艺人。

(刘甜甜的蜀绣作品)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以蚕丝和彩线在丝绸、软缎等织物上绣制出精美图案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的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成都平原自古为蚕桑产地,蜀绣起源于川西的民间,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蜀时期。

从汉代起,朝廷开始在蜀地设置“锦官”,经营管理丝织业,成都也因而有“锦官城”的别称。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写道:“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反映了当时蜀地纺织和刺绣的繁盛景象。20世纪70年代末,川西农村“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从业人数达四五千之多。然而,进入21世纪,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传统手工业的日益衰退,曾经红火的蜀绣技艺,一度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刘甜甜的蜀绣作品)

为了拜师学艺,刘甜甜四处打探,终于找到了位于成都的“蜀绣研究所”,由于业务严重萎缩,研究所门前冷落,已处于几乎关门停业的状态。不愿放弃的刘甜甜一次次地登门,终于通过门卫师傅的帮助,见到了省工艺美术大师、四川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吴玉英。此时,许多从业多年的老艺人因为行业不景气正纷纷转行,吴玉英也处于职业的迷茫之中。面对主动上门拜师的刘甜甜那坚决的态度,笃定的眼神,吴玉英强烈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特立独行的个性,逆风而行的勇气,于是收下了这个徒弟,同意每周一次在家里为她传授基本的蜀绣针法。从此,对蜀绣艺术一发不可收拾地狂热和追逐,彻底改变了刘甜甜的人生走向。

(省工艺美术大师吴玉英)

蜀绣,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是指尖演绎的高超艺术,以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等独特的风格著称,它绣法灵活,复杂多变,拥有12大类122种针法。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蜀绣艺人,需要沉静的心性,娴熟的针艺,扎实的美术功底,旖旎绚丽的想象力。要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不断锤炼技艺,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漫长而煎熬的过程,甚至是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

为了熟悉各种针法的特点,达到自如而巧妙地运用,真正体会到“一根丝线分十二根,一根绣针百转千回,花从指间生”的美妙,刘甜甜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和娱乐。她长期把自己关在家里,俯身在绷子前,专注地埋着头,反复练习,对比思考,飞针走线之间,经常一绣就是一整天,错过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患了职业病。看到女儿为了学习蜀绣几乎到了着魔的状态,父母虽有不解和心疼,但更多的,却是默默地支持和关心。

2005年,技术日渐成熟的刘甜甜在吴玉英老师的鼓励下,尝试着在广汉步行街开办了一家小型的绣坊,开始了一个人的独立经营。不出所料,落寞的市场行情,让她初尝到了现实的残酷,每天下班后,她不得不去给隔壁的舞蹈室打扫卫生,靠兼职维持生计。但即便举步维艰,也丝毫没有击退她,她始终坚信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和坚持,必将会等到属于自己的机会。一天,一位成都的顾客主动打来电话,说偶然间看到了一幅刘甜甜的作品,十分喜爱,想请她亲自为自己制作一件绣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付出,终于为刘甜甜的蜀绣生涯,迎来了亮光。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她跟随一批蜀绣师傅到达都江堰,为当地的受灾群众提供再就业的帮助,年轻上进,技术熟练,头脑灵活,且表达能力强的刘甜甜,当起了老师,为学员们授课,教授基本的针法和技巧,得到了一致好评。回到广汉后,刘甜甜迅速为自己做了新的职业定位,建起了工作室,招收学员和组建团队,希望通过个人的示范引领,为更多喜爱蜀绣技的人们提供指导,使更多的人领略能够千年蜀绣之美,感悟古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

一段静谧的时光,沉稳而恬淡的刘甜甜,端坐在绣布前,开始了一轮新的创作。选稿、制稿、上绷、配线、刺绣,20多年来,尽管每一个环节都再熟悉不过,但每一次针法的运用,都是技法和巧思的创意融合。一根绣花针,如同细腻的画笔,绚丽的丝线,好似丰富的墨色,针线与绣布的碰撞之间,沙沙作响,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针法,变化多端。

顷刻间,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跃然指尖。刘甜甜的代表作品《蓝色精灵》、《双面绣异色牡丹鱼》,针法繁复环环相扣,掺色轻柔疏密得当,每一件都生动无比富有质感,光、色、形的层次立体,惟妙惟肖,美轮美奂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春晚上,一首歌曲《蜀绣》,让蜀绣技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其艺术价值更是日益提升,已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蜀绣作品,正逐渐以衣物、首饰、装饰画等更为精致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成为除了大熊猫以外的第二张四川名片。

(刘甜甜和她的蜀绣作品)

作为非遗传承人,刘甜甜深知蜀绣人才队伍匮乏的困惑,目前全省的蜀绣从业人员仅有200多人,且年龄普遍偏大,高端人才更是稀缺,能够绣制最具蜀绣特色的双面三异绣-即两面异形、异色、异针法的蜀绣大师,据说在整个川渝地区,总共不足10人。作为80后,刘甜甜从不为自己设限,更不满足于当下蜀绣针法相对简单的现状,为此她总是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向其它绣种学习更多针法的机会,努力使自己的技艺获得突破和超越。

2015年起,刘甜甜陆续受邀,在广汉实验小学、广汉金雁小学、成都纺织专科学校、德阳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担任特聘教师,她总是精心准备,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也许今后,我的学生当中依然没有一个人去从事专业蜀绣,但因为我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到孩子们的心中,便是我最大的收获和意义所在”,刘甜甜坚定的目光,一如20多年前的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青春在岁月中磨砺,时光在坚守中沉淀,蜀绣,融入了刘甜甜的成长和情感,四川省“最美家庭”的荣誉,见证着她幸福的生活,充实的日子,平淡而又知足。

(和家人朋友一起的幸福时光)

千年的文脉,古老的艺术,也为她的生活编织出绚烂的色彩,留下坚实的足印。她先后担任四川省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织绣组副组长,获得了德阳市三八红旗手、德阳工匠、广汉工匠的称号。

有人说过:比起生存,梦想与勇气才是支持一个人走远,创造人生辉煌最根本的动力,只因热爱是一生也戒不掉的情缘。一根绣花针,穿起延续千年的历史与传奇,一份匠心,再现传统文化的超凡和惊艳。

蜀绣的一针一线,起源于古蜀的文明,链接着世界和未来,广汉神秘的土地,传统文化的基因,三星堆文明的滋养,是蜀绣选择了自己?还是自己遇见了蜀绣?也许是巧合?更像是必然?这穿越时空般的心灵感应,常常在刘甜甜的心中,久久回旋。

抬头前望,风光无限,传统的蜀绣技艺,正迎来春天,在坚守传承中创新发展,不辜负时代,是责任,也是荣耀。择一事,终一生,是刘甜甜的艺术追求,更是她终生的守望。

(感谢广汉女摄协曾芳、熊立军提供图片)

八哥犬多少钱一只

蝈蝈和蛐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