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揭秘龙年木须龙的神秘面纱

02-09

揭秘龙年木须龙的神秘面纱

「威力无比、欢乐无限、无坚不摧的木须!」

木须龙(Mushu)是迪斯尼经典动画电影《花木兰1》和《花木兰2》的重要角色,也是迪斯尼成功打造的中国动画角色IP。木须龙问世已逾二十年,虽然只在上述两部动画电影,和动画影集《米老鼠群星会》(House of Mouse, 2001-2003)出现过,但形象和角色设定深植人心。

木须龙原本是花木兰家族的守护神,因某个失职作为而名声扫地,不仅不再被花家祖先认可,还被贬职化身成香炉和负责敲锣的工作。一次阴错阳差,让木须成为花木兰身边的守护龙,最终陪伴她完成代父从军的任务,也为自己找回价值与认同。

有别于传统中国神龙强大威武的形象,木须龙总是东窜西跳、喋喋不休,还有强烈的拟人化特质。他机灵、善良、逗趣、充满活力,有一些负面性格,偶尔还会出差错。最值得注意的是木须异于常龙的瘦小体形,几乎就像一只蜥蜴。

身为一只「中国龙」,木须标配着一些传统特征,包括鹿角、牛鼻、鲶须、鹰爪和蛇身等等,但他又有着大大圆圆的鼻头和眼睛,以及能够变换各种姿态的耳朵。藉由灵活的肢体动作和五官变化(当然还有难以忽略的生动配音),木须可以表达丰富情绪,就像人类熟悉的小狗。总而言之,与其说木须是守护神,不如说是奇幻动物好朋友,在跌跌撞撞中帮助花木兰实现愿望。

就像神灯精灵之于《阿拉丁》,木须龙就是《花木兰》的重要视觉符号。如此关键又出色的角色设计,究竟从何而来?

为木须龙造型定调的动画总监汤姆.班克罗夫特(Thomas D. Bancroft)在《迪斯尼龙的艺术》中谈到,虽然龙是幻想中的生物,但在创造木须时,并非毫无限制地任意挥洒,因为导演已事先提供许多稀奇古怪的发想基础。导演的首要设定,是要「发疯」和「跳脱框架思考」,以创造一条有趣、失礼、大胆、观众前所未见的龙为目标。

艺术家的第一步工作,便是进行调查。在《花木兰》之前,迪斯尼已推出许多不同的龙角色。艺术家们分析了迪斯尼动画研究图书馆、迪斯尼幻想工程艺术图书馆和迪斯尼档案及相片图书馆的大量档案,其中甚至包括从未公开发表的概念图。班克罗夫特表示:

「我分析了每条龙的形状,包括鼻子、尺寸、肤色和鳞片(或没有鳞片)——最重要的是,我在寻找让木须得以与众不同的方式。」

班克罗夫特不只从迪斯尼的龙图宝库寻找创作思路,也研究欧亚两地的龙传说。他发现大多数的传统故事将龙分为两种角色,不是保护者,就是可怕的破坏者,造形往往就根据其角色性质来决定。最终,班克罗夫特确立的木须造型,巧妙结合了传统东方龙特征,以及形如蜥蜴般的丑角设定,完成「威力无比、欢乐无限、无坚不摧的木须!」

▌追求「符合中国文化的独特外观」

制作团队一开始就决定,木须龙的设定要以中国龙为基础。团队不仅亲自走访中国取材,因该片获得鲁本奖(Reuben Award)的艺术家张振益(Chen-Yi Chang),也为团队搜集大量中国图像的参考数据。张振益在设定集《花木兰的艺术》(The Art of Mulan, 1998)表示:

「从视觉上来看,木须是大S形曲线最明显的例子。我们的动画师本可以让木须更像一只鳄鱼或一条标准的卡通龙——厚实、粗壮、大肚子。如同我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看过的。多亏了贝瑞(按:导演Barry Cook)的坚持,我们为木须创造了一种符合中国文化的独特外观。」

可想而知,满足「符合中国文化的独特外观」必须具备三要件。首先是能够被辨识的中国特质,其次是有别于中国的图像要素,最后不可或缺的,是迪斯尼受众能够领会的图像语汇,其中又以欧美观众为主要目标。在此三要件外,才是追求符合迪斯尼惯用的图像风格。

制作团队并未直接沿用20世纪迪斯尼龙,或美国大众文化中任何一种龙形象,例如《石中剑》(The Sword in the Stone, 1963) 里蛮夫人变成的龙,或《妙妙龙》(Pete's dragon, 1977) 里的艾略特(二者图像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运用到许多后来迪斯尼的龙角色);《花木兰》并非在既有龙形象上,粗糙地添加中国元素,而是大量消化中国龙、欧洲龙和当代大众文化中的龙图像,经过选择、转译及再创造,才诞生出木须龙。

对于迪斯尼团队而言,何为足以辨识的中国龙特质?前往中国考察取材、研读史料,到二手描绘并再创作,艺术家们历经了有意或无意的认知过程,创造出东西方图像交流的时刻。我们无法还原所有工作细节,也无法直达创作团队的潜意识。但如果回到近代史上,首次大规模的东西方龙图交流,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想象龙图从东方传播到西方,可能受到怎样的关注,以及出现何种在地脑补现象。

▌17、18世纪东西交流史中的龙图像

回顾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藉由探险、通商和传教等方式,积极接触中国,进行详细记录和报导。特别是17、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国充满兴趣与美好想象、出版大量介绍中国的书籍,因而开启东西方龙图像第一次广泛交流的时代,也见证了从亲眼所见到二手描绘的挥洒空间。

耶稣会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当时提供中国情报的重要管道,其中以荷兰旅行家尼霍夫(Joan Nieuhof)和日耳曼耶稣会士兼博学家基尔学(Athanasius Kircher) 2人的著作最具代表性。

1665年尼霍夫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荷使初访中国记》,描述1655年到1657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首次造访中国、觐见顺治皇帝的旅程。尼霍夫为随行画家,陪同使节团从广州前往北京。该书是当代欧洲一份权威性的第一手中国记录,包含约150幅根据尼霍夫水彩速写稿制作的版画。虽是中国记录,制作出来的版画却充满欧洲在地色彩。

该书版画中许多建筑屋顶皆有龙形装饰。其中,紫禁城午门两端屋脊上的龙,出现了欧洲龙才有的箭形舌头,这在水彩原稿中并未出现。尤有甚者,该版画还在檐角添加两只龙,拥有螺旋形尾巴及箭形尾端,皆是传统欧洲龙的特征。由此可知,他的原稿只是概念速写,创作版画时的信息空白处,仍受到欧洲传统制约而影响图像细节。

即便添加了想象和虚构,该书仍是当时相对珍贵也相对写实的中国图像报导,对日后的中国风浪潮有重要影响。两部广受欢迎的当代著作——1670年达柏(Olfert Dapper)《第二、三次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使大清帝国记》与1707年伊德斯(Everard Isbrant Ides)《三年中国之旅》中,有许多直接仿照尼霍夫的版画,包括上述的午门广场。但达柏将龙简化成云朵般的模糊轮廓,伊德斯更是直接以欧洲龙取代。

达柏的著作描述17世纪荷兰使节团在1662年至1663年出使中国的情形,他并未亲自到访中国,主要根据使节团的记录与信函,以及耶稣会士编写的中国报导。该书洋溢着天马行空想象,是尼霍夫著作远所不及。

例如妈祖庙版画中,华盖上方攀附着两只龙,身如长蛇、颈部成S形弯曲、有两角、有鬃毛及鳞片。若将其翅膀及下垂的长舌省略,将会与中国龙神似。另一幅关公版画的背景,天空有一条姿态扭曲、半身陷入云间的龙,是中国龙画常见的概念,但这只龙的龙须长在颜面中央、龙角也不见了,而龙嘴吐出的东西,可能试图描写中国龙能吐气为云的特征,或是直接借用欧洲龙吐火的传统。

该书还有一幅龙图旗帜值得注意,其较短的身型、比例更大的脚掌,使之更像一只四脚兽,而非蛇形物,与威尔士龙有强烈连结。蝙蝠般的翅膀、张嘴吐舌以及旋转的尾巴,也是欧洲龙较常见的图像。

就时代而言,达柏及伊德斯的著作都极可能参考了基尔学1667年的《中国图像》。这是一本重要的中国知识百科全书,但该书几乎没有掌握典型的中国龙图精髓。例如顺治皇帝龙袍上令人费解的龙图,以及一幅描绘江西省龙虎山版画上的龙,有蝙蝠翅膀、鳞片、S形但长度相对短的身躯、粗壮的四肢以及两角。

事实上,基尔学曾撰写与欧洲龙相关的百科全书式内容,因此借用欧洲龙造形,是相当自然的事。此型式的「中国龙」在日后大量出现,除了《三年中国之旅》午门版画,还有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中国皇帝系列挂毯〈皇帝出游〉里,幢盖顶端和旗子上的龙,以及18世纪下半波茨坦无愁苑龙塔屋檐上的龙。

基尔学具有研究性质的《中国图像》,以大量图像呈现丰富中国知识。他与达柏一样未曾到过中国,但他身处罗马耶稣会,是当代欧洲文人共和国(Respublica literaria)的核心,接触梵蒂冈的丰富数据,并与大量知识分子来往书信。基尔学尽可能以宏观视野介绍中国,却同时充满想象与美化之情。欧洲龙图便是他填补中国龙造形信息空缺时,优先借用的素材。

17、18世纪中国龙图像被欧洲人优先关注的重点,是与皇权、宗教、建筑的紧密连结的使用概念,外型则是龙角、S形的身体曲线。除此之外,几乎是欧洲人自由发挥,或以欧洲龙特征取代的空间。除了归咎于信息不足,相当程度也是因为中国龙图的复杂性难以令人迅速理解消化,连亲访中国的尼霍夫,都无法清楚介绍这个中国神兽外貌。

《花木兰》创作于20世纪末,此时西方不可能无法掌握中国龙的特征和神髓,迪斯尼掌握的信息,也绝对远超2、300年前的欧洲。可想而知,制作团队是以更宏观的角度,评估参考素材及创作方式。若要探究木须龙创作与17、18世纪龙图交流现象,是否有相当程度的共性,其中又有多少作为娱乐产品的属性设定,必须透过中国龙与欧洲龙的图像探讨,才能更进一步说明。

木须龙的前世今生:西方视角下的「中国龙」图像

中国龙相对于欧洲龙是极为复杂的组合图像,对陌生的欧洲人而言,难以轻易掌握。在中国,龙的相关词汇及图形,充斥在各阶层的生活场景,其形象、概念与脉络相当多元,从新石器时代至今日,几乎贯穿整个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龙可视为众多图腾组合而成的图像,其系谱既悠久又复杂,甚至在金石学领域里,遇到无法用其他神兽命名的动物图像,便以龙称之,弹性相当大。若以历时性图像志来描述,不仅难以尽得全貌,更有偏颇的可能。

木须龙虽然创新,但足以让人一眼辨识为中国龙,确实达成创作团队设定目标。那么,20世纪末《花木兰》推出时,全球观众对中国龙的普遍认识,究竟该如何定义?20世纪初由于东西方世界的剧烈碰撞,大量杰出中国龙图作品首度流到国外,分散西方及世界各地,似可视为现代中国龙图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其中尤以南宋陈容四散的22幅作品最具代表性。

▌全球观众眼里的「中国龙」

陈容是中国艺术史上最知名的龙画家之一,不仅继承魏晋以来的传统,还开创了新画风,影响中国清代及日本龙画。其经典的中国龙图像,可代表现代人对中国龙的基本印象。陈容的龙图作品标题,近一半与云、雨、海、飞行有关。其中尤以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所藏的〈九龙图〉(1244年绘成),被公认为陈容的代表作。

图中的9只龙平均分布于卷首到卷尾,有的在云雾里的山岩上攀伏、有的在空中云气间翻腾、有的与浪涛扭动纠缠,姿势神态各异。每只龙的肩上皆披着红色火焰、身躯作出上下前后不同角度的扭动和旋转。各种特征刻画细致,表情因眼珠、嘴形、胡须变化显得格外生动。画中呈现不同地理气候的水气场面,几处水纹与云雾呈龙卷风形状,充分展现龙在云里来水里去、风起云涌的场面。

相传自古典时代的文字记录,也是形塑中国龙造形的重要力量。龙的形象多变繁杂,但文字足以凝结纷乱的图像支线。一些经典陈述,成为定义龙的基本准则,凡与之相应的图像,皆会轻易地被指认为中国龙。明代《本草纲目》引用东汉学者王符对于龙的描述,最能概括龙的特征: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龙是九种动物的组合体,能控制自然元素、呵出云气和水火、能在天上飞。秦汉之际的《管子》写道:「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则指出龙可变幻大小体型。再晚一点,唐代韩愈著名的散文〈龙说〉,写出龙与云的依存关系,几乎可以对应陈容〈九龙图〉穿梭在云雾水气中的龙。

从木须龙的概念稿,可以看到原始设计细节,与王符的九似之说完全吻合,具足中国龙所有标准外貌。虽不比陈容的龙图巨大威猛、没有披着火焰、没有把玩龙珠、没有穿梭在风雨之中,甚至毫不稳重地摆出逗趣坐姿,依旧不影响其辨别度。

木须龙设计概念稿经过清稿,乃至定稿,最终舍去了龙鳞、缩小了鹿角,原本从头延伸到尾的背刺,也变成从颈部到背部之间,小范围的柔软鬃毛。少了这些硬质尖刺特征,木须整体造形柔和许多。

颜色设定的大幅改变,也发挥关键作用——定稿中木须的身体主色,使用中国喜庆文化惯用的红色,鼻子、爪尖和身体尾端则使用相近的暗红色,在视觉上几乎与身体的红色兼容在一起,让整体造形相对于原始概念稿,更加简洁利落。腹部和胡须使用橘黄色,与身体红色搭配起来,相当活泼热闹。其余部位没有太多复杂色块,只有小到形同装饰品的蓝色鹿角,为几乎快变成蜥蜴的木须,增加一点奇幻兽风格。另外,脚底板和耳朵内的粉红色,则使木须增加宠物般的可爱感。

木须龙不仅简化了九似之说,也没有太多神力。牠没有震摄人心的音容、不能兴云布雨、要借助假翅膀才能飞翔。不过,祂会吐火。吐火是西方龙的常见能力,更能与西方观众建立连结。木须被设定成宠物一般的体型,不仅灵活讨喜,也符合《管子》能大能小的说法。这样的外形,确实有中国图像案例存在。

长沙马王堆西汉轪侯夫人四层棺,在1970年代出土时轰动了全世界。其中第二层棺木外,画满了云纹及姿态生动的奇幻动物。这些动物与木须龙极为形似,长条形身躯可作S形扭转,有角、四肢及长尾,可以两足直立或四足站立,前肢还能像人类的手一样持拿物品,动作灵活多变。

现代学者的一种推测,认为其为勾龙或地下精灵(underground spirits),是保护死者免于被蛇类钻入的镇墓神兽。此处勾龙有不同姿态,包括屈膝拉弓、蹲坐持矛、奔走追逐、转头回顾、捉鸟、衔蛇、斗牛等动作。除了与木须龙形似,陪伴守护的功能及灵巧的肢体能力,也相当呼应。

除了与勾龙呼应,木须龙也借用守护宝藏的欧洲龙传统,更传承了迪斯尼之前动画作品中友善的龙角色,例如《妙妙龙》里的艾略特。值得注意的是,身为中国龙的木须,偶有邪恶的小念头出现,却未必是为了与欧洲恶龙传统形象连结。

中国龙在传统上,并非总是祥瑞的象征。确切来说,龙的重要性,不是在人间伦理框架下的善恶之别,而是其神圣与强大的灵性。龙的出现,时常带来决定性影响,可能是降雨解旱,也可能带来洪灾,甚至使朝代政权更迭。

在人的视角与诠释之下,龙不只存在于中国民间故事、古史神话,或纯粹作为文化与阶级象征图腾,龙更曾被「记载」于正史之中,被视为上天示警的征兆。1979年根据《封神演义》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哪咤闹海》,便是经典的中国恶龙故事。电影里的四海龙王及龙子,不仅是人们敬拜的天神,也是令人恐惧的吃人恶兽。因此,木须的复杂与负面的性格成分,并不与中国龙传统形象冲突。

▌西方图像语汇的融合

欧洲早在古典及中世纪时期的自然史文献,便有将龙归类为巨蛇的记录。随着时间演进,越来越多离奇特征加诸于上。从最初单纯的巨蛇,到中世纪开始添加翅膀、四肢和吐火能力。蛇、海鱼、骗术、误译、夸饰、传说神话等图像与历史因素层层迭加,以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龙,已成为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生物。即使如此,17世纪许多百科全书及自然史著作,还是收录龙图及其相关信息。 

现代对西方龙外形的基本印象,定调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留下的手稿显示,龙有四只短腿、没有翅膀、颈部扭成S形、尾巴转成螺旋状,还有一条明显背脊。此体态若再加上翅膀,便是之后200年欧洲自然史文献中,龙的基本样貌。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欧洲的龙图像与中国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体形胖瘦、长短、有无翅膀,以及轮廓复杂性。特别是如此高度的复杂性,在欧洲古往今来的龙图里,都未曾有过相似的发展或案例。「九似」的组合概念,与欧洲龙从巨蛇转为龙的图像发展性质,有根本上的不同。

木须龙的中国设定,使祂在欧洲及迪斯尼传统之外,走出截然不同的路线。

虽然木须的欧洲传统元素相对较少,却很关键。特别是木须的短小体型,以及透过颜色设定来弱化「九似」特征带来的复杂性,减少视觉理解障碍,也让木须更符合欧洲或迪斯尼图像传统的需要。

不过,一只中国龙偶尔出现欧洲龙的行为,必定会带来冲突的趣味。迪斯尼巧妙运用这点,在木须几个装腔作势时刻,表现祂的吐火能力,或是打开不知何时装上的蝙蝠翅膀,都让观众瞬间与欧洲龙产生连结,令人莞尔,也较为容易产生共感。

木须龙在造形之外,也透过性格来拉近欧美观众的距离。祂总是情绪饱满、有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加上艾迪.墨菲(Eddie Murphy)节奏快速又活泼的配音,使其明显有别于传统中国神龙的威武。

木须的善良本性,也与迪斯尼故事较常见的恶龙角色截然不同,但并没有推翻西方龙的传统设定——虽然特别常见屠龙之类的龙图主题,但欧洲龙与中国龙一样,有复杂多样的系谱。近年也有越来越多龙主题的电影出现,渐渐打破「欧洲龙皆为恶」的刻板印象。有趣的是,即使是传统欧洲恶龙故事,往往会搭配一位英雄,《花木兰》也是英雄配龙的故事,只是这回他们站在同一阵线。

▌什么样的中国,什么样的龙

西方对中国龙的理解、描绘与再创造一直没有停过。从17、18世纪第一次大交流,过渡到《花木兰》的20世纪末,并非只是从信息少到信息多,或是创作工具现代化的发展而已。西方画笔下,每一阶段中国龙的形象演变,都代表西方看待中国文化的态度,而态度就像龙的形象,总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改变。

19世纪中叶,世界发生两件大事,左右了东西方龙图的发展。一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始发生大规模战争,二是恐龙议题出现。

1840年中国与英国的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次对中国发起的大规模挑战,也正式终止一段中国盛世。1842年英国战胜,皇家铸币厂(Royal Mint)推出一款纪念章,图像是英国狮子压制着中国龙,显然此时龙已被国际视为中国象征。就图像来看,这条龙虽然已非17、18世纪带着西方特征的混种龙,却也与尊贵的皇权威严、神圣的宗教信仰再无关连,而是象征一个古老衰弱的帝国。

随着国际局势冲突与动荡,具羞辱意味的中国龙图,直到20世纪都未曾停止出现。1915年美国《塔科马时报》(The Tacoma times)以一幅中国龙图像,讽刺中国的帝制复僻。这只中国龙似乎又回到达文西时代,有短胖的身材和粗壮的四只。不只如此,还长着稀稀落落的毛发和老人斑,是会吃人的丑陋恶龙。由上述两个造形悬殊的案例可知,正因为图像的演化并非线性发展,才会造就东西方无比复杂的龙图系谱。

《塔科马时报》这幅中国龙图,可能也受到当时西方人对恐龙认知带来的影响。虽然今日科学研究逐渐重新定义恐龙的外型,但在20世纪以前,人们对恐龙的刻板印象持续很久,影响到西方整个世代对龙的想象。19世纪以来,恐龙与龙的视觉形象产生交互作用,龙的概念无疑使恐龙造形增色,帮助人们具像化科学中的恐龙。恐龙图像出现后,又影响到20世纪西方龙图的创作。

1854年伦敦水晶宫陈列了真实比例的恐龙雕像,制作雕像的场景被版画记录下来。当时的恐龙被英国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形容为「跟大象一样巨大的蜥蜴」。这些恐龙造形几乎直接传承了17、18世纪自然史文献中的图像,不过颈部与尾部更加粗短,也没有翅膀。

恐龙议题的出现,影响到20世纪西方龙的想象,迪斯尼龙尤其如此。随着恐龙造形推陈出新,迪斯尼也创造出无数的龙角色,特别是能站立、上肢小、下盘大的龙,造形几乎不存在传统欧洲图像里,反而与恐龙相似。这些缤纷多样的迪斯尼龙,又成为设计木须时重要的参考数据。木须龙不仅因此站起来了,也从此成为世界龙图系谱中,举足轻重的一员。

龙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图像,可以不断被重新改造,成为合理的存在。作为迪斯尼动画角色和其第一次的中国角色,木须龙确实做到导演的「前所未见」设定,也成功串起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新的龙形象、延续龙文化。当木须自我介绍时说祂是「威力无比、欢乐无限、无坚不摧的木须!」时,正为现代文明中的龙图像,立下一个既古典又现代、融合东西方的新典范,持续展演其众多先祖们的丰富形象。

宠物网站

藏獒视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