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说茶小课堂~
本专题旨在向不懂茶、想了解茶的朋友们讲解茶叶知识。
在这里,轻松学茶,快乐喝茶。
作为中国特有的茶类,黄茶的知名度确实不高,平日不太接触茶的人,很少了解黄茶。
但这并不是说黄茶不优秀,在中国茶叶的发展史上,黄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代时黄茶作为贡茶出现,其独特的工艺和品质特点,被诸多王侯将相、贤达雅士所看重。
北宋沈括所做《梦溪笔谈》也提到黄茶,道:古人论茶,黄茶第一,紫笋第二。待到明清,黄茶则走向鼎盛。近代以来,黄茶逐渐式微,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复兴起步的阶段。
上一讲我们讲到,黄茶分为三类,分别是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茶的加工工艺与绿茶相似,但在干燥步骤的前或者后,加入了“闷黄”这一独特工艺,形成了其特有的“黄汤黄叶”品质。
这次,我们来看看目前国内知名的部分黄茶。
先讲君山的故事,君山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盖尧女之湘君始居于此,故名。”君山上古迹众多,历代许多文人留墨于此,为君山添上了历史与文化的色彩。
君山银针就诞生在这八百里洞庭中的君山,由于茶叶外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其历史悠久、负有盛名。相传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便带了君山银针茶。清乾隆下江南,品到君山银针,大为赞许,列为贡茶。
君山银针由单芽制成,属黄芽茶,每年只在清明前后采摘,并只摘春茶的首轮嫩芽,加工也极为严格复杂,步骤多、耗时久,因此成茶品质优、特点强。从外形看,芽头肥硕茁壮、银毫满披,冲泡后呈现出“群笋出土”,“金枪林立”和“三起三落”等奇特景观。
主要产于安徽省霍山县磨子潭镇东流河村,大化坪、漫水河、上土市九宫山等地。属于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霍山黄芽起源很早,据清光绪《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启于西汉。《史记》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霍山曾隶属霍山县,古代为寿州,故称寿春之山)。到了唐朝,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明代王象亚的《群芳谱》亦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
霍山黄芽的制作方法曾一度失传,后经茶叶专家和技术人员恢复和创新。
成茶外形微扁紧直,形如雀舌,颜色金黄,白毫显露,汤色黄绿,香醇浓郁,有板栗香气,叶底微黄明亮。
前面两款茶属于黄芽茶,而平阳黄汤属于黄小茶,产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顺泰、瑞安等地也有出产。平阳黄汤属于传统名茶,生产历史悠久,元代时大痴道人黄公望就非常喜爱平阳家乡茶,清朝时平阳黄汤被列为贡品。近代以来,由于工艺失传,曾一度停止生产,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逐渐重新生产。
平阳黄汤鲜叶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霍山黄大茶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茶如其名,属于黄大茶。霍山黄大茶的最大特征为焦香味和闷黄,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金黄显褐,冲泡后汤色黄亮,焦香怡人。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霍山县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方);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区筒乘热便贮,虽有缘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此文中记载的产地与黄大茶相同,制茶工艺也与黄大茶大致吻合。著作也系统记载了原产地、销售地、生产方式和药用功能等。由此可见,黄大茶大约有400年的历史。
黄茶还有许多种,在此就不一一介绍。若有兴趣,可以买些来品饮,会有不一样的风味。
如果你的家乡也生产黄茶,可以通过评论介绍家乡黄茶,让大家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