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章发展的主流印式,大致分为战国玺系统、秦汉印系统、隋唐系统。从使用范围划分,除帝后印系统之外,主要分为官、私两大类。私印受官印影响,但形制普遍小于官印,从文字学角度对比,私印用字较为简化,装饰性强,官印相对用字规范。
战国玺从文字学立场的方国划分,分为齐(东)燕(北)晋(中)楚(南)
秦(西)五系。大体而言,晋系典雅含蓄,以精致取胜;楚系柔美飘逸,极具书写性;齐燕二系共性较多,以险绝豪放、大开大阁为主要特点;秦系中正规范,气息肃穆稳重,与六国玺差异非常明显。六国玺虽有差异,印式为主流有行无列,字间收放、离合、繁简、长缩等多种手法并用,极具动态。其外边框坚实厚重,内外互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印式当属燕、齐系巨型官玺,气象壮观,造险之极复归平正,不齐自齐。
战国秦印曾受楚系界格玺影响,吸收了楚国的先进文化,至秦代,进一步强化了中宫、纵横、四面、八方界格印式,体现出了与国家、城市、庭院相统一的方位意识,是执政区域怎信的形态象征。官印系统形制统一以﹣寸见方为基准,以大小对应等级高低。汉承秦制,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保持并发展了方正一路的印风。这一印式系统伴随着纸绢文书的启用以及简肢、白文、印绶、封泥传统的废止。
隋唐印系统改为官署印为主,蘸印色铃盖纸绢文书,因而印章体量增大至5厘米以上,粗边朱文印式,文字盘曲装饰,布满印面,防止文书大量空白留下篡改的机会。隋唐印式布局以有行无列为主,笔画间距均匀,取势平行,单字独立性弱化,突出了行的构建作用。此类印式至明清细朱文流派时趋于典型化。至此,与古玺式、秦汉印式共同形成三足鼎立的篆刻章法布局传统。
印学大致始于唐,盛于明清。论述技法形式的篇章多在明清之际。
篆刻的技法内容有章法、字法、刀法三部分形式体系。
明清时代印论大凡涉及技法形式的论著,必言章法一节,统领篆法、字法、刀法,篆法指字体及其书体,字法指字之间之主次繁简等匹配关系,刀法指执刀与冲、切、复刀诸法的具体表现手法与风格表现关系。章法指整体布局之核心,一气呵成,顾盼生姿,增减得体,疏密合宜。在章法、篆法、字法、刀法四者关系上,以章法为首,所谓"总摄",视章法为排兵布阵之总则。
沈野《印谈》日:"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贵相顾,字法贵相别。"这是印论中较早论及章法的,但视章法地位低于刀法。章法的顾盼原则包含了整体性与局部呼应关系。
甘肠《印章集说.章法》日:"布置成文曰章法。欲臻其妙,务准绳古印。明六文八体,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画之稀密,挪让取巧,当本乎近,使相依顾而有情,一气贯穿而不悼,始尽其善。"论及章法已较深人细致,不仅要有传统,还要有类型变化(明六文八体),多字印与少字印,朱白文印,大印小印,粗白文细朱文等,章法手段各有不同所指。
潘茂弘《印章法》专设《章法》一节及《章法论》一篇。其《章法》日:"章法,一方之表,一字不宜,便失一方神气。有难字,有易字,易字听其自然,不可强增,又不可寻巧弄奇,要知秦文不搭汉篆,小篆不合六朝,同章则不杂于制度之精神矣。"其《章法论》曰:“......篆不一体,或平列,或相让,或大小,或长短,装束必须疏密不杂,密者欲其舒畅,疏者空处新奇。未作之始,结思成章。......大印难于坚密,小印难于舒畅......”。以书法章法类比篆刻,是篆刻章法理论的进一步拓展。
袁三俊《篆刻十三略.章法》曰:"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连贯。如营室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相背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以建筑布局类比篆刻,是章法空间方位秩序观的体现。
吴先声《敦古堂论印》:"章法者,言成其章也。一印之内,少或一二字,多至数十字,体态既殊,形神各别,要必浑然天成,有遇圆成璧、遇方成珐之妙。"此处虽泛论章法布局之整体性,多字印与少字式的布局问题不同,规矩方圆各随其势,因势成形,强调自然天成。
徐坚《印戈说》曰:"章法,如名将布阵,首尾相映,奇正相生,起伏相背,各随字势,错综离合,互作倔仰,不假造作,天然成妙。若必删繁就简,取妙逞妍,则必有瘫肿、渔散、拘牵、局促之病矣。"其中以兵法形势论类比章法,因势就形,崇尚自然。
王维堂《摹印秘论.雕虫清话》曰:"章法总摄字篆,最宜顾盼形容,布摆得宜,大印端严魁伟,轩昂惊人;小印文雅清秀,工致妖媚......难字固有所省,易即有所增。增者必须有本,巧妙自合天真。"此论之最高处在于将章法的地位提到最高,以章法为总纲,其下包括字法、刀法。
徐上达《印法参同.章法类》的章法系统意识最强,不仅总论章法,并分设"情思""边栏""格眼""空地""疆理""纵横""回文""阴阳文""满白文""栅子文""铁线文""垂脚文""急就文""敬文""布置""装点"等十二节,除了其中"回文""阴阳文""满白文""栅子文""铁线文""垂脚文""急就文"七节属篆法之别,其余五节则从不同章法元素展开分析,"格眼"从全印方位人手;"空地"从印边留红入手,"边栏"从四周边框人手;"献文"与"布置"从常变关系人手,"妆点"从小局部与整体关系人手;"情思"从布局不同体势与不,同表情人手;"势态"从可畏之势、有仪之象的形势关系人手,构成了印学章法理论系统的完整性。该书论述详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综上所述,古代印论中论及章法始于明代,同时,明代书论中频见章法论,印论是模仿书论而来,以书喻印,所谓印从书出;对章法论述多简要概括,详论者少;章法概念出现在诸篇印论中的频率较高,与明清书论中状况相一致;篆刻章法概念既有兵家形势论,又有空间方位论,最终将章法在所有技法形式关系中,上升为总纲。
篆刻虽方寸之地,但其中内容丰富,以小见大,其章法观念具有高度概括的整体意识。以治印之道统筹书法,对加强书法章法的整合性极为有利,将巨幅书法视为一印,如同将大战场视作作战地图,指挥千军万马咫尺千里,大小虽殊,原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