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中国最美乡村。她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以及春天的江岭菜花、秋天的篁岭晒秋、冬季的石城炊烟……人们对这些网红景点如数家珍,趋之若鹜。但婺源另一个传统优势产业——婺源绿茶,却似乎不如传说的那么风光。笔者在婺源最顶级的开元宾馆,发现宾馆提供的茶品居然是黄山毛尖、屯绿;游客从婺源归来,带回的“伴手礼”往往是婺源皇菊。
曾经沧海难为水
婺源的绿茶,在历史上、在茶叶界,那可是如雷贯耳,霸王般的存在。关于茶叶,世界有三本影响力最大的茶书:茶圣陆羽(约733-约804)所著的《茶经》、美国人威廉·乌克斯(1873-1945)所著的《茶叶全书》、日本荣西(1141~1215)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并称为世界三大茶叶经典,前二本都对婺源茶给与了高度评价,而《吃茶养生记》是专讲茶叶养生的。
世界第一本茶书——陆羽《茶经》记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当时的歙州即古代的徽州,地域包括现今安徽黄山市辖地域、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和石台县南部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根据这个历史记载,婺源茶无疑是歙州茶的代表之作。
有世界茶叶百科全书之称的《茶叶全书》认为:“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之最优者”。美国人威廉·乌克斯是“局外人”,第三方的评价应该是较为公允的。这一中一外两位茶叶界泰斗言之凿凿,都为婺源茶点赞,足以证明婺源绿茶之优秀。
婺源绿茶的优秀是有科学依据的。在茶叶界有个北纬30度之说,中国名茶大都出自这条纬度一带,而婺源绿茶不仅就坐落在这条黄金纬度之上,而且还占据了“绿茶金三角”核心区的位置。
所谓"绿茶金三角",是指中国绿茶的最集中产区中的最优势地域。这个观点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的有机茶专家唐米尼先生于2003年提出来的。唐米尼先生对安徽休宁、浙江开化、江西婺源进行考察后,对当地生态环境以及茶叶品质连连称赞,回国后就向世界宣布了对中国“绿茶金三角”的重大发现。2008年,婺源被中国国际文化研究会、茶叶流通协会授予“茶叶的金三角核心产区”(婺源、休宁、开化)。
婺源绿茶的优秀也是由国家外贸部门在长期国际贸易中认识到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绿茶的出口都是由上海进出口公司统一拼配的,而在拼配过程中,婺源绿茶享有“茶中味精”之待遇。出口绿茶必配一定比例的婺源绿茶,否则达不到等级卖不起价。婺源一个分管副县长,在参加国家茶叶外贸会议时,可以与其他茶叶产区的副省级领导平起平坐,全国唯独婺源县能享受到这种“特权”或者待遇。
婺源绿茶不仅品质高,而且出产数量也多,是古代最大的产茶县和外销茶区之一。婺源原为古徽州所属之地,其绿茶出产量在历史上为徽州六县之首,在古徽州享有“茶老大”的地位。元朝时浮梁茶市的茶税占据了全国茶税的三分之一,其中也有婺源的贡献,因为婺源茶叶是走浮梁出货的。
千年茶乡婺源,历史积淀深厚,从这里走出了一代代著名茶商、留下一段段茶叶故事,婺源也因此也成为“万里茶道”重要的节点。在最近在九江展出的“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九省(区)茶文物联展”,婺源的藏品在整个江西路段中,以提供数量最多、品种最为丰富、其历史价值最高而令人瞩目,婺源茶叶为江西争足了面子和荣誉。
天生丽质难自弃
成也外贸,败也外贸。
改革开放之前,茶叶是由国家统购统销。而婺源茶更是由于其品质上乘,成为出口茶中的核心资源,国家换取外币的“硬通货”,从来都是供不应求的,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谁承想,外贸出口全面放开之后,婺源茶如同从来没有离开过爹娘的娇娃,一旦大人撒手不管,便茫然无措,不会走也不会跑了。
外贸走不了只得走内销。而这时的婺源茶叶在国内一无商标、二无品牌、三无渠道,因而无人知晓,也就无人问津,是“落难的凤凰不如鸡”。这时的“徽老大”完全跟不上其他小兄弟的步伐,隔壁的徽州五县抱团发展,共进共退,把徽商的十八般武艺全都施展开来,新产品层出不穷,销售手段花样翻新。而婺源呢,则成为“孤家寡人”,形单影孤、孤芳自赏、孤军作战,昔日的老大变成老鳏。
茶业产业此时不再是利税大户。国家取消农业特产税之后,茶产业对GDP的贡献下降,于是“官”人重利轻别离,茶产业也就自然而然淡出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由主角变成配角,逐步逐步边缘化了。“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击荐福碑”,于是被誉为“江西茶叶黄埔军校”的婺源茶校,与婺源脱钩成为上饶师范的一分校;江西首屈一指的婺源茶叶机械制造厂——婺源茶机厂被改制,缩水成了一个小作坊;婺源茶叶局被撤销建制,并入县农业农村局,(最近成立了县茶叶发展中心,又恢复了自由身);而千年的茶乡居然还没有一家茶叶科研院所(四绿一红唯一没有)……
于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婺源绿茶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失去了往日的位置和威风,如同那座轰然倒塌的彩虹桥。
好在徽商的精神没有丢失,“徽骆驼”的血性没有被淡忘。
于是我们看到,洪鹏、喻京红逆势而为,不约而同打起绿色生态大旗,瞄准欧盟生态标准,一个在大鄣山打造有机生态茶园,一个在历史名茶之乡带领群众守正创新,在出口茶领域杀出一条血路,把“中国出口茶第一县”“中国有机茶之乡”两大金字招牌拿到手,为婺源茶叶打了个漂亮翻身仗,婺源茶产业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站回了“C”位。
“ 回”来的和尚会念经。方根民闯荡沿海地区创业,赚到第一桶金后,带着资金、技术与理念返回故里做茶。他走遍婺源山山水水,精心选育新茶种,同时研发六大类茶叶加工技术,攻克绿茶保存技术难关,不仅打破婺源只做绿茶的传统,同时还成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嗅觉灵敏的金林生,抓住江泽民主席视察婺源林生茶场的契机,迅速把林生由一家小茶场发展成为省级龙头企业,自己也成为婺源茶叶叱咤风云的人物。笔者在婺源高铁站邂逅此君,此时他出现在广告屏上,发出那农民诚恳的微笑——旁有一路解说词:“欢迎拿去检测的有机茶”,一翠绿的竹筒上面刻着“林生茶”。金林生总是能够敏锐识别风向,走在市场的前面。
王涧石,一个爱茶的官人,原婺源县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他带领挖掘、整理、创作了文士茶、富室茶、农家茶,使婺源茶道一夜之间轰动大江南北,不起眼的茶道文化撬动了中国茶文化,在神州大地掀起一股茶道热,婺源茶也随之扬名天下。
原婺源博物馆馆长的詹祥生,凭借时任全国政协委员身份,提出将婺源列入万里茶道节点城市建议的提案,成功把原本榜上无名的婺源拉进万里茶道线路,为这个千年茶乡跑进“伟大的茶叶之路”快车道作出了贡献……
正是有一个个洪鹏、喻京红、方根民、金林生、王涧石、詹祥生这样的徽骆驼,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过人勇气,撑起了婺源一片天,保住了婺源茶叶的骄傲与荣誉。
不信东风唤不回
然而仅靠婺源几家茶企几位茶人的努力,还是难有回天之力的。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经济地位在国内排名逐年下滑,江西茶叶的地位和影响也不例外,江西被人们称作“阿卡林省”不是偶然的。
婺源成功打开欧盟市场,跻身“中国出口茶第一县”之后,大批闻着味而来的“鲨鱼”尾随而来。这些“后来者”在优惠政策支持和强有力财政补贴之下,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婺源的先行优势目前已经不复存在,“中国绿茶第一县”的桂冠岌岌可危。
而国内市场依然没有打开。由于宣传不到位,婺绿的品牌形象远不如昔日的小伙伴黄山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甚至屯溪绿茶,笔者在“中国茶叶第一市”济南茶市盘桓了一整天,居然没有看到一个婺源茶叶品牌形象展示,只看到了一处婺源黄菊的宣传广告,甚至找不到婺源绿茶商品,而唯独一家在销售“婺源红茶”的,还是修水济南茶叶协会的张新海会长的店面,而一盒“婺源红茶”的售价是区区的25元人民币。
婺源茶叶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个产业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其实还是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婺源之所以是茶叶主产区,这是历史所形成的。婺源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83.09%,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由于粮食严重自给不足,种地无以生存,故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说。茶叶是婺源百姓传统产业和主要生计,即便是旅游强县的今天,还有不少缺乏旅游资源的乡村,特别是山区。所以发展好茶叶,就是帮助这部分百姓解决生计问题,就是巩固脱贫致富成果。
婺源茶叶产业如果没有抓好,将影响江西形象以及婺源百姓的向心力。婺源原属古徽州,历史上是当仁不让的“茶老大”,而划拨江西管辖之后,茶业发展每况愈下,难免人们会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想法。一度“婺源回归徽州”之舆论甚嚣尘上,严重影响江西的形象。婺源茶产业发展的好坏,甚至关系人心的向北、关系世人对江西管理水平与能力的认可,且不可等闲视之。
江西茶叶发展问题已经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尹弘最近对赣茶发展作了重要批示。卢小青副省长也在百忙之中专程来到婺源调研考察,搁置一年多的赣茶发展资金也开始“解冻”,江西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氛围开始形成,江西茶人的信心得到极大鼓舞。
受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委托,江西省赣茶联合会深入婺源调查研究,与婺源县委县政府达成一致,决心抓住婺源绿茶做文章,重振赣茶昔日雄风。
一是高举生态大旗,做足绿色文章。婺源森林覆盖率高达82.6%,地处“绿色金三角”风水宝地,握有“中国绿茶出口第一县”“中国有机茶第一县”两块金字招牌,绿色生态是婺源茶的最大优势,也是江西最大王牌,所以生态旗帜必须高高举起。
二是争取婺源成为世界绿茶大会永久会场。要打好绿色这张牌,必须找准抓手。婺源茶在历史上就备受国际青睐,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就是最好的证据,而2019年卡洛.斯卡柏园艺奖授予婺源大鄣山茶园,就是今天欧盟乃至国际对婺源生态环境的认可,婺源具有充分的理由和足够的资格举办世界绿茶大会。而国际绿茶大会一开,不仅是婺源,而且整个江西都会重新回到世界的视觉中心,便于我们讲好赣茶的故事。
三是做好茶旅融合,使茶旅两大优势“强强联手”。不可否认,近些年,婺源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茶旅融合方面差强人意。在这方面,福建的武夷红茶、杭州的西湖龙井、浙江的安吉白茶……这些地方旅游做得风生水起、茶叶也越卖越俏,而婺源的茶产业并没有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反而有茶旅分离,厚此薄彼之印象。卢小青副省长在考察大鄣山茶产业时,就要求婺源县要学习兄弟省份的经验和做法,补好茶旅融合这一功课。
“好风凭借力 助我上青云”。善于捕捉商机的婺源茶人,切莫辜负这“风乍起”,拿出徽商“徽骆驼”精气神,重振“徽老大”历史雄风,再创婺绿新辉煌。
下期预告:《中国绿茶出口第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