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的兴起,木雕做为雕刻类中的一个专项也充分地展现于建筑中。在观赏时首先要确认它属于哪种工艺?明确它在建筑中的位置,哪个区域的作品?属于哪个时期?最后确定是否属木雕中的精品。
木雕工艺有平雕、浅雕、深雕、镂雕,圆雕(深浮雕)几大种类。工艺的类属与繁简并不能决定木雕艺术水平的优劣,关键是木雕中的刀法是否流畅,纹饰是否饱满,神情是否逼真,层次是否错落有致,纹饰中的主题是否主次分明,繁中见简,简中寓繁。能在观赏时捕捉到古代工匠在雕刻时那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制作过程。能再次展现出古代工匠的刀法、游刃于毫发之间的那种瞬间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喜怒哀乐。至此,你会被古代艺人在雕刻时的执着精神与态度所感染,为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作品,倍感珍惜而感叹,同时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并体会到鉴赏时无穷的乐趣。
仙鹤(明)
建筑木雕的作用不仅仅是装饰。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它的思想性。体现思想性的木件纹饰主要用人物、动物、器物表达,也有用花草,但为数不多。如道教用八卦图,佛教用菩提花、宝相花、儒家用梅兰竹菊等。不论是道教、佛教还是儒家,在表达思想中的寓意都是积极向上的,这一点在木雕纹饰中有很多证明。佛教多数用法器,弘扬的是佛家思想;道家用道器,以长生脱俗做标志;儒家用孔子思想为代表,宣扬的“德、义、仁、忠、孝”。在观赏建筑木雕时它的思想性也是优先考虑的一大问题,哪件是佛家纹饰,哪件是道家标志,哪部分是宣扬儒家思想的,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在确定木雕工艺优劣的同时,再去深刻体会木雕纹饰中的寓意。在通常情况下,工艺精美的木雕其寓意同时也有高雅脱俗之感,给人一种深入浅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感觉对有文化基础、审美水平较高者很容易捕捉到。虽然木雕纹饰中都存在寓意,但雅俗有别。同样的纹饰如在不同工匠手中雕刻,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一个好的寓意,在不同设计、工艺的作用下有的被扭曲变态,有的让人喜欢珍爱。寓意高雅的木雕作品,实际就是一种境界的展示,知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我们在赏析木雕作品时,要关注这种展示,捕获这种结合。
麒麟(明晚)
建筑木雕中的绝大部分部件,都雕有纹饰。木雕纹饰中的寓意,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古代木雕工匠们丰富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文人雅士用精美的语言、汉字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诗句。木雕匠师们利用汉字的谐音雕刻出寓意深刻的纹饰,有很多纹饰通过几个转折方能落到实际想表达的寓意中,这也是在鉴赏时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木雕匠师们利用汉字谐音表示寓意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木雕有纹饰,纹饰中有寓意,意必吉祥。古人把吉祥纹饰用木雕形式装饰在与人类朝夕相守的建筑上,给人们带来祥和快乐。如佛家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罐、双鱼、盘长八件器物称为八吉祥或佛八宝,为人们求福保安;道家用葫芦、扇子、玉板、荷花、宝剑、笛管、花篮、鱼鼓定为道八宝,为人们镇宅驱邪、祈求吉祥长寿;民间也选用了八宝与道家、佛家八宝做呼应。民间八宝是宝珠、方胜、玉馨、犀角、古钱、菱镜、书本、艾叶等,民间八宝实际就是儒家八宝,地区的不同选用的八宝也不同,有用如意、银锭的,有用琴、棋、书、画的等等,都是寻求祥和平安的,以上这些吉祥纹饰在建筑木雕中很容易欣赏到。
凤戏牡丹(清早)
木雕中的纹饰设计也是个重要问题,好的设计必然出于高人之手。设计的重要,我举一实例来证明。在我收藏的近千件木雕中,有一对明代麒麟作品,这对木雕麒麟与其它类型的木雕麒麟在外形上并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工艺还没有其它麒麟生动传神,而我却对此对木雕深爱有加,原因是这对木雕用的是写实的圆雕手法,纹饰简练,每件木雕上雕有一只麒麟,只有几条飘带穿插于木雕上的主纹饰上,麒麟的前后左右几乎没有其它纹饰衬托,其它麒麟多有杂八宝或日、月、凤凰、祥云做辅助,有的麒麟和狮子、凤凰在一起,显得整体画面视觉效果丰满而生动。这对麒麟木雕巧妙运用设计,把麒麟的生动表现到了极致。本件麒麟几乎是木雕中的主体,各个部位都雕刻得比例谐调生动,原因是它离开了木雕的后基座(木雕的后主板称为后基座,主要起到固定木雕纹饰的作用)。既然木雕离开后基座,为什么麒麟在其上能牢固的固定四五百年呢?对!这就是木雕中的设计起的重要作用。木雕设计者充分利用力学原理,用似飘非落的几根自然飘带把麒麟牢牢的挂拴于基座之上。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后,起居坐卧无不与装饰紧密相连。一座建筑的装饰,无不与主人的文化底蕴、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有密切的关系。在北方明清建筑群比较集中的山西,官宦府第、富贾豪门与平民百姓的建筑有明确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但表现在建筑的庄严气势、地基的高矮、房间的宽窄、梁柱的大小上,只看木雕装饰就会一目了然。
在步入现代社会的今天,人们似乎忽略了装饰的真正意义,把环境装饰得洁白油亮、五颜六色,给人一种轻浮、枯燥、干瘪无味的感觉。缺乏幽静素雅、淡薄旷达的文化气息,而积淀千年的古典木雕,不论你何时看到,那种文化气氛都会让你有脱俗忘我的感受。这一点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古典家具文化交流可加微信:shouzihao123
古典家具网公众号:cfhot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