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孔子论玉:五德兼备,儒家文化的基石

10-05

孔子论玉:五德兼备,儒家文化的基石

在春秋战国发展期间,社会环境发生动荡,诸侯之间纷争,周代王朝被一分为二,从西周走到了东周时期,在那样一个充满着血腥的变革时代,社会文化却因为政局的动荡而走向了融合与交汇。当时正活跃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诸子百家,纷纷开始组建自己的文化队伍,而在这种学术的争鸣氛围当中,玉文化也渐渐地发展成了影响着后世数千百年的儒家学说。

孔老夫子曾经提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之说,玉文化成为儒家学说的创立根基之一,是起源于一次谈话,有一天,孔老夫子的学生前去请教孔子,询问为什么现在人们都重视玉,但轻视比较像玉的石头。孔子也做出了回答,大家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玉石少才去珍惜,而像玉石一样漂亮的石头比较多就不受重视,这并不是其中的缘由,更根本的原因是玉石凝聚了上天赋予它的某些属性,而这些被赋予的属性与君子良好的品德是完全相符的。这一次简短的交流,被后世代的玉石追随者们反复的引用,并且加以诠释以及论述。

玉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有关于玉和君子之间关系的论述中被奠定了。理念最核心的部分,正是因为玉石象征着君子的高尚品德,自此,君子的佩玉之风开始盛行。而天然玉石被人们赋予的品德也成为了后人们的共识,儒家本就提倡这个“德”字,所以就选择了玉作为它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观念的载体,所以赋予玉许多的美德,从此以后玉就被人格化、道德化了。孔老夫子改造了西周社会时代玉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代创建了一套有关玉的全新发展理念。



孔老夫子及后代的追随者们,是这样对玉和君子的关系进行阐述的

他们认为玉器温润的同时又散发出光泽,这是它的仁德,在清澈之间而又有细密的纹理,这就是玉的智慧,坚硬但不萎缩,这是它的道义,清廉之中而又不伤人,这是玉的品行,颜色鲜艳、色泽分明且又没有污点,这是属于它的纯洁,受到了伤害但不屈倒,是玉的刚勇,更主要的是,对于一块玉器而言,它的优缺点都会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便是它的诚实,而一件玉器的华丽色彩与它上面的光泽相辅相成但又不互相侵犯,便是它的宽容,敲击玉器的时候,玉发出的声音清亮干脆并且悠远,带着纯净但却不杂乱,这是玉的层次。

“仁、义、智、勇、洁”,作为君子,能够具备这些品德,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

而最天然的玉器源于上天给予的恩赐,它已经汇聚了这些美好的特性,这也正是君子们需要进行比对和学习的至高境界。因此,古人们总结出的“君子比德于玉”,描述的就是这种关系。所以,“君子必佩玉”这样的结论就这样产生了。但是,在与孔老夫子同一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们,对玉器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比如韩非子,一直以来追求实用主义作风,他就曾经认为,一个玉制的杯子和一个陶制的杯子,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都是一种器具而已,如果这个玉杯少了个杯底,它甚至还不如一个陶杯好。还有极反对战争,主张节源的墨子也有过看法,像和氏璧之类的玉器,居然被认为是天下罕见的宝物?但它既不能安家治国也不能够使一个民族富裕繁荣,那它又有什么用呢?

之所以孔老夫子的玉文化学说影响如此之大,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儒家学说成了以前封建王朝里最主流的一种文化。自古代以来,中国人就非常喜欢玉,所以儒家文化与玉文化结合起来,这便促使玉文化能够长久不衰。

而在玉文化的传播发展当中,君子会以不同的玉佩饰来代表个人的品行。玉佩饰不仅仅被赋予了身份等级的象征,也成为了君子们品行高洁的代表。从考古出土的一些国家文物来看,周代时期的玉器绝大部分都是玉佩饰,从特别小的只有一厘米的小玉坠,再大到由几十件玉器而组成的“组玉佩”,古代先人们在他们所推崇的玉文化中享受着身为君子的无上荣耀。

从周代时期而兴盛起来的君子佩玉之风,到了魏晋南北朝阶段曾经一度低迷,而到了隋唐以后,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玉佩又再次兴盛起来,这也是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这一时期的人们,更注重的其实是一种世俗之间的趣味。

而直到当今社会,大家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挂一件温润的和田玉,它不代表身份与等级,人们只是将一种最普通的美好愿望寄予其中,或许当中也有对悠远且古老的玉文化的怀念之情。

搜索关注“玉雕匠人卫喜珍”,收获更多玉石收藏知识

铲屎官是干什么的?

中国斗鱼繁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