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湛江海鲜承包:秋天盛宴的独家预定

08-18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刘文杰

有一种炫富,叫“开渔了”。

8月16日,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休息了3个月,广东湛江遂溪县渔民老张开着自家渔船驶向大海,“去海淘”!

很多渔民像老张一样,也已经休整了108天,“休渔很无聊,捕鱼开心很多”。回归老本行的老张知道,海淘能换来丰厚的收入。

开海第一天,日出时分的江洪渔港 图源:视觉中国

对老饕来说,海淘换来了一口鲜味。湛江网友@黄绍文直呼,“哪能不第一时间尝鲜啊,太美味了,一个字——爽!”在外打工的湛江人赶紧找上家人,网友@麦碧丽说,“准备让家里联系快递小哥了”。

远在广州的老饕看图解馋,“我的口水从广州流到了湛江”。有人干脆直接求助,网友@红豆杉:“小区很多人都想买湛江海鲜,能帮忙弄几个电话订海鲜吗?”

如果说南宁是螺蛳粉味,重庆是火锅味,那湛江一定是海鲜味。

在这里的365天,每天能买到新鲜的海鲜,还能不重样。曾有人测算,中国市场每3只虾就有1只湛江虾。美国人的餐桌每5只虾,就有1只来自湛江。

“没有湛江海鲜的日子真难熬。”湛江网友@庞水保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湛江人,一年不吃肉都可以,但一日不吃海鲜是真不行。“回湛江第一件事,就是跑海鲜市场,买海鲜!”

称霸鲜界

如果生蚝会说话,那一定是湛江口音。

城市的角落里总有一两个烧烤摊,将“湛江生蚝”四个字打在自家招牌上,以凸显摊主选品地道。有些摊还会加上“正宗”二字,强调自家生蚝的地位。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第一集,就用了8分钟介绍湛江生蚝——凭一己之力,火遍了大江南北。

广东之外的人们,在烟火里开始了解湛江。

除了湛江生蚝称霸烧烤界,湛江对虾还走出了国门。

对虾又称明虾,以前作为奢侈美食,通常是一对对售卖,因此被叫做对虾。对虾个头很大,网友@小白的神话在湛江看到对虾后,忍不住拍照发帖:“长这么大,我第一次见到传说中巴掌那么大的虾。”

湛江被称为“中国对虾之都” 图源:视觉中国

对虾个头大,还不影响肉质口感。湛江人最爱的做法是白灼——水烧开后把虾放进去,待虾肉弯曲变红就可捞起。白灼完全保留了虾的原汁原味,无需调料配菜。一口吞下,满嘴清甜。若是口味重的,配点小米辣酱油,又是另一番风味。

市场流传一句话:“全国对虾看广东,广东对虾看湛江”。从官方数据可见一斑,湛江对虾出口占广东省的50%,占全国的22%,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在2005年的中美两国间冻虾反倾销案中,湛江虾还赢得零关税特权。

手执王牌,湛江从2010年起被授予“中国对虾之都”的称号。2012年全国首个对虾价格指数落户湛江,成为广东价格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湛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对虾产业基地,无论是养殖面积、对虾种苗产量、对虾饲料产量,还是对虾加工规模、出口量,湛江都是全国第一。

对虾出色,湛江其他海鲜同样出众。

在湛江海鲜市场,光是虾的品种就能让人看花眼——小龙虾、基围虾只能算是“普通货”,认得清红爪、金须、蓝尾,才算地道。湛江人还会根据虾的“长相”分类,比如对虾的雌虾是青蓝色,雄虾是棕黄色。

海鲜品类多,湛江人的吃法也讲究。

青蟹,在湛江就有不同吃法 图源:视觉中国

单是湛江青蟹,在它的生长周期里就有几十种不同的名字,对应不同的吃法:软壳蟹——酥炸,大火洗礼后流淌出蟹肉特有的甜美汁液;水蟹——清蒸,一根吸管插进蟹内,吸过蟹汁再吃蟹肉,满口鲜甜;黄油蟹——同样是清蒸,一啜就是肥美到流油的膏脂。

靠海吃海

湛江称霸海鲜圈,靠的是先天优势。

湛江位于雷州半岛。半岛上遗留了遍地的火山岩石,风化成矿物丰富的红土壤。河水裹着泥沙与海水相撞,形成半咸半淡的海水。雷州半岛是全国唯一热带半岛,终年受海洋气候的调节,亚热带作物及海产资源丰富。海水不温不热,孕育丰富的浮游生物,滋润着“暖水海产”。

湛江东濒南海。南海自然资源最为丰富,原生态纯净海域、四季温暖的海水,特别适合各类海鲜生长。要想在海水湍急的环境里存活,鱼虾都得锻炼,肉质自然紧实,吃到嘴里便是爽口、有嚼劲的体验。

赢在起跑线的湛江人,很早就实现了海鲜自由

1982年考古学家在遂溪县江洪镇鲤鱼墩古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食用过和未食用过的白螺、海月(窗贝)、瓦楞子(蚶)等8种贝类及食用过的鱼骨。这证实了7000多年前,在雷州半岛生活的人就会捕捞海鲜,也有吃海鲜的习惯。

湛江,靠海吃海 图源:视觉中国

秦汉时期,湛江人有舟辑等专业的渔具捕鱼,公元前112年湛江人基本都会在岸边打蚝和潜水采蚝。

让人羡慕的,这个城市一年四季不愁没海鲜吃。

湛江人专门写了“海鲜时令民谣”,把啥时候该吃啥海鲜都安排好:“正月虾姑二月蟹,三月咖蛪无人买。四月海螺五月鱿,六月生蚝瘦过头。七月石斑八月虾,黄油重皮肥到家。九月泥猛与金仓,马鲛马友成条劏。十月黄花和石头,斋鱼黄鱼肥流油。冬月泥丁来过节,沙虫白仓发请帖。腊月骨鳝与章鱼,鱼虾蟹鲎齐拜年。”

而今,湛江人靠海吃海,享受着大海的馈赠,对大海自是虔诚。

渔民希望出海时天朗气清、大丰收,并因此形成了供奉海神的传统。曾有媒体报道,湛江1500公里的海岸线上,凡是有港口的城镇都有天后宫、妈祖庙。沿海乡村的天后宫不计其数。不少农户都供奉妈祖,以求得保佑。

时至今日,湛江渔民依然保留着传统祭祀的仪式,即便能通过手机、电视提前预知极端恶劣天气,但他们相信科学,也传承传统。每年休渔期结束,湛江开渔节都会有祭海环节,千帆静待,渔民代表对着大海上香、鞠躬、燃放鞭炮。

寻鲜而来

湛江人吃海鲜,特别凡尔赛。

当天从海里捕获上来还带有海水腥味的,才能称为“海鲜”。那些经过水池输氧、冷冻储藏的,再新鲜也不是“海鲜”,顶多叫“海产品”。而那些经过脱水处理、或长途运输的海产食物,就只能叫“海味”——有海的味道而已。

这般凡尔赛的理由很简单——湛江的海鲜市场就在海边。

就拿全国最大的对虾批发平台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来说,从海里捞回来的海鲜,刚运上岸就直接装进泡沫箱,有的箱子还在滴水就被搬上车拉走了。

吃海鲜是湛江人的日常 图源:视觉中国

“想自己做,就来海鲜市场买,不想自己做,还有海鲜一条街。”湛江人陈萌(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家里几乎每天都会吃海鲜,家里人都觉得,在湛江最美味的就是海鲜。

在陈萌的记忆里,城市里总有整整一条街的海鲜大排档。满街烟火气息,让人迷恋,和朋友逛累了,就坐下来吃上一打生蚝,倦意尽消。

上大学之后,她离开了湛江,忘不了的还是这口鲜。“外地餐馆以辣为主,即便是粤菜馆,养在鱼缸里的海鲜也少了鲜味,跟湛江比总是差了点。”

大陆最南端的这口鲜味,被越来越多人惦记。

2014年,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永久落址湛江,喊出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口号。成千上万客商聚集湛江,亲身体验湛江这口鲜。

海鲜美食之都,成为湛江新的城市名片。

除了卖鲜,湛江也在想办法安利吃鲜。2018年开始,湛江实施“粤菜大师”工程。截至2020年,已培养湛江粤菜师傅3500余名,并实现100%就业创业。这些粤菜师傅像一颗颗种子飞向四面八方,把湛江食材、湛江菜传播到全国各地。

粤菜师傅高飞就是其中一员,2019年他成立了工作室,还曾在央视节目中做出“湛江12个月时令海鲜”,震撼全场。如今,他创办的高端餐饮品牌,在各地开设多家分店。

湛江海鲜不止走上了小摊小店,还走进了高端食府,成为餐桌上的“网红”。在更多湛江厨师的巧手之下,更多人正在寻鲜而来。

楷体书法作品

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