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乡野寻宝记:小蝈蝈如何鸣响致富大道?

07-22

乡野寻宝记:小蝈蝈如何鸣响致富大道?

摄制/朱泊宇 白中豪

纵览新闻记者 黄雨晗

蝈蝈是三大传统鸣虫之一,因鸣声悦耳、清脆深受文玩爱好者的欢迎。在保定易县,蝈蝈不仅成了一张“会叫的名片”,还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产业之一。从昔日肩挑扁担沿街叫卖蝈蝈的传统小贩,到如今引领蝈蝈产业电商浪潮的先锋,卢国章的故事是乡村非传统行业创新与转型的生动写照。

7月18日,记者刚走进保定易县八里庄村卢国章的蝈蝈养殖基地,就被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吸引了过去。只见养殖室内上万个养殖桶在铁架上整齐摆放着,里面装有各式各样的蝈蝈,工作人员正在给蝈蝈喂食。

工作人员正在给蝈蝈喂食。(受访者供图)

卢国章是保定易县人,今年61岁,他不仅是保定市第一批线上卖蝈蝈的代表,也是当地一位规模较大的蝈蝈养殖户。

“易县的蝈蝈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明清时代皇室玩的蝈蝈就来自易县。”卢国章告诉记者,易县地处太行山北端东麓,受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影响,产出的蝈蝈体型硕大、叫声响亮,备受蝈蝈爱好者青睐。他的养殖场内有三种蝈蝈,分别是狼牙山蝈蝈、潍坊蝈蝈和平谷蝈蝈,但狼牙山蝈蝈居多。

卢国章售卖蝈蝈的经历,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他要用担子挑着几千只蝈蝈,坐火车去上海、兰州等地寻找市场。2014年,已经转行的卢国章在一家通讯公司工作,有亲戚向他求助称自己的蝈蝈卖不出去,于是卢国章创办了一个专门卖蝈蝈的网站,带领村民们在网络渠道进行销售。据卢国章描述,这是保定第一个实现线上售卖蝈蝈的网站,当时日销量最高在1万只左右,是挑担子卖出数量的5倍多。

卢国章在养殖场大棚中,上千只蝈蝈正在这里产籽。(刘一纯/摄)

2016年,卢国章也开始搞起了蝈蝈养殖,并在八里庄村建立了26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包括三间暖房,两个大棚。养殖初期,卢国章找了不少养蝈蝈的村民借鉴经验,他购买了3万只蝈蝈卵进行培育,但蝈蝈的成活率却一直上不去。随着一次次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他摸索出了适宜蝈蝈生存的温度和湿度。

“现在借助技术手段,在养殖室内设定恒温恒湿,能实现一年四季蝈蝈孵化。只需要四五十天,蝈蝈就能从孵化到长成成虫。”卢国章告诉记者,现在人工培育的蝈蝈成活率能达到80%以上,并且寿命最长可达10个月。

目前,卢国章的蝈蝈养殖场年产量可达七八万只,平均一只批发价在6元左右。借助淘宝、微信、抖音等网络渠道,他把客源范围扩大到了山东、上海、兰州等地。

卢国章养殖的蝈蝈。(黄雨晗/摄)

卢国章的蝈蝈售卖之路,不仅为自己带来了财富,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他雇用了10多个工作人员,负责铺卵、孵化、饲养。这些工作人员多是本村或邻村的村民,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而对于那些想要养殖蝈蝈的村民,卢国章也会倾囊相授,带着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目前,易县有蝈蝈养殖场30多家,五六十家网店售卖蝈蝈。”卢国章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会继续培育好易县蝈蝈品种,“抱团”闯市场,将易县蝈蝈这张名片做大做强。

海钓装备

宠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