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蝈蝈养成指南:李群成的心得

04-30

蝈蝈养成指南:李群成的心得


养 蝈 蝈

李群成


说起养蝈蝈,那都是五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匮乏。仅有的老百姓自娱自乐项目,如舞狮、旱船、戏曲等,也只是在春节和元宵节时才会演出。到了吃大食堂的时候,各村的娱乐项目也全部停办。大食堂解散后,大多也没有再恢复起来。县里的电影队到农村放电影,一个村两三个月也难得轮上一次。因此,为了图个高兴,很多人都有了养蝈蝈的习惯。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每年深秋之后,让孩子捉一、两只比较年轻的蝈蝈,装到小葫芦里揣在腋下,找个背风的地方,一边享受着太阳的温暖,一边聆听优美动听的蝈蝈鸣叫声

我受大家的影响,自幼也喜欢养蝈蝈。

小孩子养的蝈蝈,是要自己到地里去捉的。夏秋季节,中午放学跑回家丟下书包,趁母亲还没有做好饭的时候,一路小跑到庄稼地里捉蝈蝈。

其实,蝈蝈和人一样是怕热的。越是艳阳高照,酷暑难耐,它们就越会爬到庄稼的顶端藏在叶子下面,感受着透过缝隙吹来的缕缕小风,撑起背部两只镜片一样的翅膀,好像进行歌咏比赛一样,快速摩擦发出“嘀嘀吱吱”的鸣叫声。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捉蝈蝈须有耐性。来到庄稼地里,首先要循着叫声寻找蝈蝈。蝈蝈的叫声清脆悦耳,尤其是顺风的时候,百米之外都会听得清清楚楚。当靠近蝈蝈十几米的地方就要放慢脚步,仔细搜寻它所在的大体位置。如果突然停止了叫声,说明它感觉到了危险,这时候就要原地停下来,不能有细微的响动。直到它认为险情解除重新叫起来,才可以继续行动。

捉蝈蝈是要讲究技巧的。到达蝈蝈所在庄稼棵后,如果是玉米、谷子地,就要蹲在地上向上寻找;如果是黄豆或红薯地,要趴在地上慢慢搜寻。因为蝈蝈有着和庄稼叶子一样的天然绿色,必须仔细搜索。位置找准后,要屏住呼吸,在其背后采取两手合拢的办法突然捉住,并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它的头部。不然,它两只犹如钳子一样的尖利牙齿,就会把你的手指咬得鲜血直流。如果一下抓不到,它就会迅速跳到庄稼的最下层,藏在稠密的叶子下面一动不动。这时候就要耐住性子趴在原地重新寻找。

夏天的太阳罩在头顶上,火辣辣的烤着大地,炙热的地面像热笼一样蒸着,汗水顺着面颊、脖颈、胸背流湿了裤头,接而“汗滴禾下土”。这时候,那怕有一丝微风吹来,当是最奢侈的享受。

捉蝈蝈最好一次成功,如果跑掉,第二次的成功率就不是很高了。捉到蝈蝈后,就势揪下一片大的庄稼叶子,把它的两条大腿蜷起来,包扎结实装入口袋,开始寻找第二只蝈蝈。

有经验人的都知道,蝈蝈的年龄从头部大体上是可以辨别出来的。年轻蝈蝈头部是青绿色的,而年长的则发乌发暗。一般都会把年长的蝈蝈装到大笼子里,或者扔到树上。不过,扔到树上的很容易被鸟叼走。把装有蝈蝈的大笼子挂到低低的树枝上,或挂到房门口,每天喂上几片鲜嫩的白菜叶子,就可以养上一段时间。还可以放进笼子里一段辣椒,蝈蝈吃后自然就会叫得更欢,叫的时间更长。年轻的蝈蝈寿命长,才会装到小葫芦里长时间养起来。

养蝈蝈就要扎笼子。大的蝈蝈笼子一般是用高粱杆扎制而成的。就是取高粱秆的最上一节,杆细节长,又有青黄红等多种颜色。根据所需要的数目和颜色,参照亭台楼阁的样子,剪裁出不同的长度,扎出有楼上楼下、左室右室,又有飞檐、斗拱,既美观又实用的笼子。

而揣在腋下暖蝈蝈的葫芦要求就比较高了,既要结实,又要小巧、美观。我大爷爷年轻时会编小蝈蝈葫芦,可惜他老人家已经去世多年,手艺也早已失传。好在我家还保留有一个他早年,用榆树条编成的蝈蝈葫芦。他编的葫芦十分的精巧、细密、结实,再在外面涂上一层大漆,站上一个人都压不扁。

为了养蝈蝈,我割来秋霜打过的、十分绵软的细榆树条,边研究边试着编起来。起初编的葫芦又歪又软,用手一捏就捏扁了。随着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葫芦越编越好,最后竟能和我大爷爷编的相媲美。

编好的蝈蝈葫芦,除了我自己使用之外,还送过几只给喜欢养蝈蝈的邻居。我的一个表舅喜欢养蝈蝈,听说我会编葫芦,特意跑十几里路到我们家要我给他编。只可惜没过多长时间,我离开家乡到部队当兵,没能兑现给他的承诺。几年后我回家探亲,表舅已经过世,也给我留下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蝈蝈的寿命还是比较长的,一般活上三、四个月没有问题。尤其是深秋捉到的年轻蝈蝈揣在腋下,春节之后还能鸣叫。我在村里读小学的时候,时常把蝈蝈揣在腋下,有时候上课突然叫起来,就赶快拍打一下止住它的叫声。我上五年级时,有一次我的蝈蝈也许是在腋下憋闷的太久,也许是太热,上课时突然叫了起来,我连续拍打都无济于事。我的班主任、教语文课的杨老师听到叫声,责令我把蝈蝈葫芦交出来,并扔到了门外。下课后我跑到院子里找到葫芦时,蝈蝈早已冻死了。

有的老年人为了冬春季节能够长时间养蝈蝈,就用一只大大的瓦罐子,里面装上半罐子土种上小麦,存放在温暖的地方,天冷时就放在取暖的煤火台子上。待长出麦苗后,把那些即将繁殖的雌蝈蝈装到瓦罐里,春节之前即可繁殖出幼小的蝈蝈。把小蝈蝈揣在腋下暖起来,待养大后就可以继续聆听优美而婉转的叫声。

十九岁那年我参军离开家乡,也就自然而然中断了养蝈蝈的爱好。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今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逐渐现代化、多样化,农村文化生活也变的丰富多彩起来。故此,基本上也没有人再养蝈蝈了。再则,农村为了消灭虫害,大量施用农药,庄稼地里也很难再听到蝈蝈的叫声了。由于我喜欢养蝈蝈,每次走到乡间小路上,偶尔听到蝈蝈的叫声,感到还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悦耳动听。有时候还会停车捉一只带回家,放在阳台的花架上养起来。

前不久去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打乒乓球,看到我的老朋友朱先生,带着一个精致的蝈蝈笼子,里面养着一只充满活力,且叫声清脆、洪亮的年轻蝈蝈。据朱先生讲,现在昆虫专家研究出了一个新品种,不但叫声好听,成活时间也延长到了10个月到1年。郑州市还有专门卖蝈蝈饰品的商店,各种精美的笼子应有尽有。花卉市场上还有专门销售蝈蝈的,而且质量上乘,价格合理,真乃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我养蝈蝈虽然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是,孩童时代养蝈蝈带给我的快乐,至今还记忆犹新。

作者简介:李群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作品多次入选中书协和省美协举办的展览。在专业报刊发表评论、散文、诗词140余篇40多万字。出版有《春诵秋吟●李群成诗词楹联集》《沃野怡真李群成诗词集》《尘封的岁月》,《李群成书法作品集》《崛起中原—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李群成》。

本期组稿策划:《华文拾贝》编辑部

蝴蝶犬好养吗

宠物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