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一则成都崇州市大型犬撕咬两岁半孩童的视频引发关注,经诊断,女童全身多处咬伤,右肾挫裂伤,右侧肋骨骨折。受伤者目前已经通过手术治疗,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图源:今日崇州
肇事犬只是罗威纳犬,这种犬类动作迅猛,气势强悍,公犬的肩高一般在70-90厘米,母犬在65-80厘米,在一般意义上属于大型犬种(一般各地规定肩高60厘米以上算大型犬)。但翻看《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其中规定了22种烈性犬、大型犬,却没有包括罗威纳犬。
▲图源:网络视频截图
10月17日,四川宠物协会秘书长张勇兵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据13年前颁布的《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罗威纳犬并不在禁养名单中。他表示,协会正在积极推进成都限养犬种的更新。
张勇兵告诉记者,目前成都针对禁养犬只的认定,仍然以2010年颁布的《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为准,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犬只管理整治,通报也是以该条例为依据公布禁养犬只的名单和照片。
通过查询得知,该条例规定了22种禁养的烈性、大型犬只种类,具体包括:西藏獒犬、英国马士提夫犬、斯塔福梗犬、秋田犬、阿根廷杜高犬、德国牧羊犬、川东犬、日本土佐犬、苏俄牧羊犬、牛头梗、纽芬兰犬、意大利卡斯罗犬、中亚牧羊犬、大丹犬、法国波尔多獒犬、意大利纽玻利顿獒犬、巴西非拉狗犬、比特斗牛梗犬、爱尔兰猎狼犬、俄罗斯高加索犬、昆明狼犬、中华田园犬。
从名单看,此次事件中出现的黑色罗威纳犬和白色拉布拉多犬(后者视频中可见未撕咬),均不在该名单内。
调查发现,目前出台了城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城市,对禁养犬、限养犬的规定却不尽相同。
▲图源:卡乐图片 贾琼 摄
北京市有哪些养犬规定?哪些犬能养?哪些犬禁养?北京日报记者查询了相关规定。
北京市实行养犬登记、年检制度。未经登记和年检,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养犬。
《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第十条明确:在重点管理区内,每户只准养一只犬,不得养烈性犬、大型犬。禁养犬的具体品种和体高、体长标准,由畜牧兽医行政部门确定,向社会公布。
而根据《关于发布北京市养犬重点管理区准养犬类的公告》,重点管理区内禁止饲养烈性犬和成年体高超过35厘米的犬种,如獒犬、德国杜宾犬、圣伯纳犬、罗威纳犬、阿富汗猎犬、灵缇、苏俄牧羊犬、英国斗牛犬、松狮犬、斑点犬、秋田犬、贝林登梗等均属于禁养犬种。但盲人和肢体重残人饲养的,用于导盲和生活扶助的工作犬,不受35厘米体高的限制。
记者注意到,撕咬女童的罗威纳犬,在上述禁养范围内。
根据《郑州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禁养犬只名录》规定,以下几种犬只属于禁养范围:
(一)凡体高超过55厘米的犬只(站立时从肩胛部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
(二)以下50种禁养犬:阿富汗猎犬、阿根廷杜高犬、阿拉斯加雪橇犬、爱尔兰猎狼犬、澳洲牧羊犬、巴西菲勒犬、巴仙吉犬、贝林登梗、比特犬、边境梗、波音达猎犬、伯德梗、伯恩山犬、藏獒、川东猎犬、大白熊犬、大丹犬、大麦町犬、牛头梗、杜宾犬、俄罗斯牧羊犬、法国斗牛犬、法兰德斯牧羊犬、高加索牧羊犬、格力犬、古代牧羊犬、荷兰毛狮犬、卡斯罗犬、凯丽蓝梗、可蒙犬、昆明犬、狼青犬、猎狐犬、猎鹿犬、罗威纳犬、马里努阿犬、马士提夫獒犬、美国斯塔福梗、纽波利顿犬、纽芬兰犬、秋田犬、拳师犬、圣伯纳犬、土佐犬、威玛犬、雪达犬、寻血猎犬、中华田园犬、中亚牧羊犬、德国牧羊犬。
此外:具有上述品种血统的杂交繁衍犬也在禁养范围内。
而像石家庄等城市的重点管理区,则列出了“准养犬清单”,并对犬只的肩高、体长提出了要求,而太原等城市,则是列出重点管理区“禁养犬清单”。
▲图源:中国政府网
如果再看得细一点,即便是都发布了重点管理区的养犬“黑名单”或者“白名单”,不同城市的名单也不同:比如沈阳规定了48种禁养犬只,上海21种,南京30种,济南56种……
▲图源:卡乐图片 贾琼 摄
据武汉市可蒙动物医院(首义院区)店长黄炯介绍,目前各地养犬规范并不统一,武汉市目前纳入到禁养范围的犬种已经达34种,比以往有所增加,其中包含了江苏盐城伤人的松狮犬以及四川崇州咬人的罗威纳犬。此外,武汉市对犬只的身高也给出了严格标准——肩高45mm以上犬只不予办理养犬证。
对于当前售卖犬种和宠物环境的变化,成都市宠物协会呼吁地方政府对恶性犬的界定予以更新,相关条例应该根据新的情况进行修订,让宠物售卖、饲养更加规范化。
纵观养犬的相关法律法规,除《民法典》中犬类伤人责任界定等方面的规定和表述之外,目前全国施行的统一规范是新版《动物防疫法》,已于2021年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了养犬人应当为犬只接种疫苗、携犬出户应当佩戴犬牌并系犬绳等要求。
但落实到各地,具体养犬细则的制定权则交给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这也就是各地养犬规定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巨大,根据不同地区的当地实际情况、人口密度、城市环境等因素来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是我国立法的一大基本特征。
现如今,就我国城市环境的整体发展而言,不同地区之间交流往来日益增多,差异巨大的政策法规,可能引发“水土不服”,想要克服这种地方差异带来的矛盾,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跟进、和不断积极完善政策体系的运作机制。
来源:中国小康网微信公众号综合央视网、今日崇州、封面新闻、北京日报、长江云新闻
责编:周经韬
审核: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