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什么?书法学什么?学书法为什么?在“书法”成为高频词的今天,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般来讲,书法是书写的艺术,但问题恰恰是一旦上升到“艺术”,往往更使人一头雾水,神秘感又会油然而生。那么,书法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把握呢?厘清这个问题,才可能找到书法教育的立足点。
书法首先是书写,也就是写字。汉字是古代中国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至少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书写在甲骨上的文字是书法吗?我们的回答是“不是”,至少当时不是。因为它仅仅是书写,即记录、传递信息。古人发明文字的作用也是这样,无论后来汉字如何演变,这个基本功能没有变。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汉字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由篆书向隶书的变化,可以说是汉字为适应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适应更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目的就是让书写更加便捷、更加普及。汉字书写的变革在当时是一种客观需求,古人并没有认为书写是一种艺术形式,即使现在我们看来一些甲骨文的片段、青铜器铭文以及汉简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在当时仅仅具有书写的基本功能。
当书写具有了审美功能,特别是自觉地增强审美功能的时候,书法才渐渐地成为一种艺术。这时,人们研究书法,才在书写之上有了更多的含义,即书写的方法、法则和法度。
方法、法则和法度三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方法是书的基本技巧,基本技法法则是方法的总和,是一般的方法,是书写的基本规律,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总结。法度则是在法则的基础上把握“度”,这里的“度”实际上更强调书写者的创新。书法是最讲法则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习书法的人大都有描红、临摹的经历,这是学习遵循法则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甚至是枯燥的过程,但这是每一位艺术家的必由之路。
在“写得像”的基础上,要想成为一位书法家,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对“度”的把握。这个“度”就是创新,就是艺术的个性,但并不是无原则的“度”,而是以法为基础的度,在“法”之上的自由的个性的发挥。
到这里,可以总结一下,书法的本质是什么?是“书写+法则自由度”的综合体,缺一不可。书写是基础,而书写的内容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内容还写什么呢?书写的最基本意义体现在内容上。《兰亭序》《祭侄文稿》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帖,当初更重要的意义恰恰在于内容。当时谁会去研究它们的笔法、结构、笔画呢?恰恰是强调书写内容的重要性,无内容的书写(即无意义内容的书写)不是书法,只能是技法,而对内容的选择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书法家有意为之,而是一定情境下的信手拈来,也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文底蕴和个人修养。
蔡元培先生说:“中国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一位书法家绝不是靠所谓的笔法混混人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涵。这种内涵由毛笔表现出来,有法有度,才称得上艺术。除了无文人不书法,还要加上有“度(自由)”无法。连书写都算不上,何谈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