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鹦鹉热疫情蔓延,高烧乏力成主要症状,传染性如何?

02-21

鹦鹉热疫情蔓延,高烧乏力成主要症状,传染性如何?

鹦鹉等鸟类羽毛色泽艳丽,不仅是大人,小孩同样喜欢,甚至有些人还会在家中饲养鹦鹉。但养殖鹦鹉的朋友要注意咯!因为鹦鹉可能会传播一种病:“鹦鹉热”,最近已经有多人中招了

近日,广东深圳的一位市民突发高烧,伴有头晕乏力、肌肉酸痛的症状,经诊断,该市民感染了“鹦鹉热”,即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肺炎。据悉,今年1月,该市民购买过一只鹦鹉,不久后鹦鹉死去,据推测,鹦鹉热衣原体已经在该患者身上潜伏了40多天。

此外,今年2月,浙江金华武义疾控中心也连续报告了“鹦鹉热”,目前均已痊愈出院。

很多人对“鹦鹉热”还很陌生,什么是“鹦鹉热”?跟鹦鹉有关系吗?应该怎么预防呢?

一、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是由排出衣原体的鸟类及其污染物引起人类感染,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在禽类之间传染。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一般情况下,“鹦鹉热”不会发生人与人传播,只有在症状急性期,才有极小的传播风险。

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

人类感染鹦鹉热首次发现于1879年,当时德国和瑞士共有7例患者,在接触鸟类后发生肺炎。由于不知道病因,它先后被称之为“肺型斑疹伤寒”和“非典型肺炎”。

1894年,该病在法国巴黎流行,由于当时的一些患者都与接触鹦鹉有关,则开始把这种疾病称为“鹦鹉热”。后来,一些非鹦鹉鸟类传播的肺炎被相继报道,也开始有人将这个病称之为“鸟肺炎”或“鸟疫”。

1930年,鹦鹉热病原体相继在许多国家的实验室中分离成功。1964年,正式将鹦鹉热的病原体归类为衣原体属

二、传播途径有哪些?

所谓衣原体,是一种既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病毒的一种微生物。它比病毒大、比细菌小,属于原核微生物。目前衣原体分为4种,即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和牛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在多种细胞培养系统中生长发育均佳,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可在负75℃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存活,但置于乙醚中30分钟,或是0.1%甲醛、0.5%的苯酚溶液24小时均可灭活。另外,在加热60℃ 10分钟 或37℃ 2-3小时,也可以使衣原体丧失感染力。

很多人认为“鹦鹉热”一定要与鹦鹉密切接触后才可能感染,其实,鹦鹉热衣原体除了鹦鹉可能携带,其他的动物,比如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鸭等鸟禽类、蚊虫也可成为传染源,因此大家一定要小心这个病原微生物。

养鸟爱好者、家禽类工作者,以及喜欢逛活禽市场的朋友,更要提高对鹦鹉热的警惕。不过,

三、如何预防?

1、对于一部分有养鸟习惯的人群来说,应该在正规的、经过检疫的场所购买鸟类或者禽类

2、可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清理分泌物和粪便时戴口罩,接触后勤洗手,人鸟不共室

3、鸟类生病后,口鼻的分泌物甩到周围空气中,周围空气、尘埃就可能带有传染性,包括粪便,人如果接触了粪便,再揉自己的眼睛或鼻子,也可能会得病,与得了病的或携带病原体的人亲密接触,也可能被传染。

4、如果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主动向医生提供禽类或禽类环境的接触史。

但也不用过度紧张。如果你家有鸟,且之前一直是封闭饲养的,没有出去过,没有接触过野鸟,那就继续这种封闭饲养,不要再从外面带别的新鸟进来,也不要让你家的鸟出去玩,不要跟别的鸟接触,不要让别的鸟来吃你家鸟的食物。只要隔离妥当,基本上就没什么大事。

因此,养鹦鹉并没有错,鹦鹉也并不是“鹦鹉热”唯一的罪魁祸首只要我们掌握好科学的饲养方法,鹦鹉照样是人类非常好的朋友。对于经常接触活禽的朋友们,更需谨慎,注意卫生,需要时刻预防禽流感和鹦鹉热等这一禽类传染病的发生。

#鹦鹉热#

参考资料:

[1]朱民. 鲜为人知的"鹦鹉热"[J]. 大众医学, 2022(001):000.

[2]范红. 鹦鹉热,不容小觑的传染病[J].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2(001):021.

[3]张秀香, 袁子国, 李兆南,等. 鹦鹉热的诊断与防治[J]. 吉林畜牧兽医, 2007, 28(11):34-3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宠物运输

黄缘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