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鳙的分布比较广,在传统四大家鱼中占据两席,是非常重要的养殖鱼类。鲢鳙是滤食性鱼类,主要进食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可以防止水体藻类爆发,有一定净化水质的作用。生长极为迅速,也因为是中上层鱼类,所以更容易拉网捕捞,所以到处都有养殖也就不奇怪了。今天聊聊关于钓鲢鳙时的钩间距问题,钩间距应该大还是小,多大合适多小合适,貌似争论较多。
一、夏季为何钓浮?
鲢鳙几乎是中上层的鱼类,也是淡水鱼中对溶氧要求最高的一种鱼,夏季高温深水缺氧,鲢鳙自然会上浮到浅水层,这是逐氧的特性导致的。浅水层势必高温,但是鲢鳙进化成了比较耐高温的鱼类,其实本质上还是对高溶氧的要求造就的。在气温低不高的季节或者天气,鲢鳙肯定会在深水层,因为对于鱼类来说,深水中更加安全,当深水层能够满足溶氧需求时,鲢鳙肯定不会在浅水层。所以说夏季高温,钓浮比钓底效果实在是好太多。
二、鲢鳙是怎么被钓到的?
钓鲢鳙的原理跟钓其他鱼类稍有差别,鲢鳙是滤食性鱼类,在进食动作上不像其他鱼类的“吞”、“吸”等动作,并非是把钩饵吃到口中的。有钓友使用蚯蚓、甚至玉米粒钓浮时,也可能碰上鲢鳙,甚至是正口上鱼,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基本都是“以外”导致的。钓鲢鳙的方法较多,比如传统钓中钓鲢鳙的两大杀招,第一就是水怪,第二就是弹簧钩,不管哪种垂钓方式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饵料不在鱼钩上。水怪钓鲢鳙,子线是分布在水怪之下的,弹簧钩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饵料的雾化下沉,形成诱鱼的雾化带,鲢鳙在过滤水中颗粒时把鱼钩也吃进去了,鲢鳙就是这样被钓到的。
三、子线、钩间距的选择技巧
以前手竿浮钓鲢鳙,最初采用的方法也是双钩都挂饵,慢慢变成了只在上钩挂饵的奇特钓法,其实在原理上跟水怪并没有任何区别,完全是一样的。上饵的饵料雾化、悬浮、下沉,鲢鳙在雾化层中过滤食物,这个过程就会把鱼钩喝进去,这样鲢鳙就被钓到了,而且都是正口。这就涉及到子线到底怎么搭配的问题。首先来说,使用长子线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子线长饵料落水之后摆动到位时范围较大,较大的诱鱼带对钓鲢鳙来说是有利的。其次是子线长,柔软度、延展长度更好,适口性好而且不容易断线。如果子线硬,肯定会影响到适口性,所以目标是体型很大的鲢鳙时,pe软线比尼龙线效果更好。
钩间距怎么搭配呢?有高手说钩间距2、3厘米就行,有高手认为钩间距要达到鲢鳙半个头大小。钩间距小了,不能保证下钩在下沉的雾化带中,因为鲢鳙总是在饵料下方进食,这样就鱼钩就不能被鲢鳙喝入口中。钩间距大了,下钩就出现在了鱼的下方,就容易出现锚鱼的情况。总之,大小好像都有道理。如果鲢鳙体型较大,建议pe线加大钩间距。如果鲢鳙体型较小,建议钩间距可以小一些。如果额饵料比重很轻,悬浮时间较长,并且是静水,钩间距也可以小一些。如果比重稍大,比如用雾化好的鲫鱼饵料钓鲢鳙,那钩间距可以大一些;如果有风,钩间距也建议大一些。
总之其实跟没说一样,钩间距的大小无法确认,但是始终要注意,鲢鳙是被下钩钓到的,下钩一定I在雾化水层中的,至于钩间距的大小,自己判断吧。2、3厘米的说法有,8、9厘米的说法有,15厘米以上的也有,相信鲢鳙的大小、用饵、钓场、风力都不相同,肯定会有差异。敬请关注收藏点赞,每天准时更新,谢谢各位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