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海洋:人类的“二氧化碳吸尘器”,它的寿命还有多久?

11-17

海洋:人类的“二氧化碳吸尘器”,它的寿命还有多久?

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全球海洋的生态状况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的滥捕滥捞,就连那些幼小的鱼子鱼孙也难逃恢恢渔网。

奥尔特是英国东部濒临北海的一个古老的小镇,

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到这里来观赏美丽的海域风光:不远处的海面上穿梭游弋着无数只白色的渔舟;海岸边渔民们卸下捕捞到的堆积如山的鱼类和贝类,就地销售给渔场;成群的海鸥在空中翩翩起舞,不时发出尖细的鸣叫……然而,这一切今天都看不到了——漫长的海岸线上只有区区几艘小渔船在随波逐浪,过去画家笔下生龙活虎般的海面和渔场繁忙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像这样勉强维持的日子已有多时了,渔民们都失业了。现在的渔场和渔船只是空壳和摆设!”一位当地渔民愁眉不展地叹息道。在奥尔特这座小城镇里,他是唯一仍在操持老本行的专业渔民。他认为渔民减少的原因主要应归咎于那些用现代化高新技术装备的大型渔轮,它们不仅掠夺了小渔船的饭碗,还使大海的资源日渐枯竭。

直到20年前,当地渔民还很忌讳一种叫做“火焰鱼”的比目鱼,

他们视这种鱼为妖怪鱼和不祥之鱼,一旦捕获就会立即用铁铲弄死并扔回大海里喂鱼。而现在,“火焰比目鱼”已经成了抢手货,更被伦敦的高级餐馆捧为“上等菜肴”。昔日被人嗤之以鼻的比目鱼为何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原来,在掠夺式的捕捞下,如今在近海水域已经很难见到比目鱼的影子了。

事实上,海洋生态发生戏剧性变化的不只是英国北海。不过二三十年的光景,全球海洋的生态状况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的滥捕滥捞,就连那些幼小的鱼子鱼孙也难逃恢恢渔网。

不久前,在将人类的活动对海洋的影响综合汇总后,美国科学家描绘出一幅地图并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科学家在研究了诸如渔业生产、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等17大要素后指出:全球40%的海洋业已受到人类各种活动的“深刻影响”。

海洋环境正在蒙受致命性打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海洋环境恶化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将农业排水和城市废水直接排泄进大海,大量建设龙虾养殖设施,开发观光旅游业,肆意砍伐红树林,引入外来物种,过量排放二氧化碳使海水温度升高从而导致珊瑚礁白化,等等。

专家指出,在西非,由于远洋渔轮的商业化捕捞,

鱼量在半个世纪中已经减少了一半;在北太平洋,疯狂的捕鲸行为使大型鲸鱼骤减,那些通常以鲸鱼为饵食的虎鱼现在只能转而专吃海龙和海驴等,结果导致这些珍稀的海兽已濒临灭绝境地。

据研究报告,网眼极小极密的拖网和旋网渔轮大大提高了商业化捕捞活动的经济效益,结果导致世界各大洋中生存的大型肉食鱼如旗鱼

和金枪鱼等在近50年间减少了90%。如今,商业性捕鱼船队的密网几乎不曾使一条鱼子鱼孙漏网。巨型渔轮捕鱼就像人们喝橘子汁那样容易和痛快淋漓,一股脑儿就会将藏身于深海的狡猾的鱼群统统“吸净喝光”。不言而喻,这种掠夺式的渔业生产给海洋生物带来了致命打击。拖网渔轮甚至也给珊瑚礁,以及鱼类、龙虾、海星等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海底火山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进而导致许多珍贵的生态系统蒙受巨大损害。


比如,地中海金枪鱼已濒于灭绝状态。

那些因为产卵而不得不返回地中海的苟延残喘的金枪鱼,被无情的密眼拖网捕捞后直接销往市场或卖给养殖专业户。所谓“养殖专业户”,是指那些收购幼小的鱼苗再养大养肥后以高额价格销往日本等市场的渔商。为了防备金枪鱼绝种,渔业部门规定只能有限度地捕捞金枪鱼,但实际上,目前金枪鱼的捕捞数量早已远远超出规定限量上限,而且还没有包括偷捕者的捕捞数量。

人类对全球性天然渔业资源所进行的疯狂掠夺,直接导致了自1989年以来天然渔业资源的急剧减少。当渔业资源出现枯竭时,一些国家就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来弥补市场需求的不足。据调查,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和日本日渐增多的人工养殖业中心所喂养的金枪鱼实际上都是些食肉鱼。这类养殖鱼食用的则是更小型的鱼,而这些鱼差不多都是从大海里用拖网捕捞上来的。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导致小型鱼群首当其冲地成为滥捕滥捞的牺牲品,其数量每况愈下。

对世界海洋生态造成致命性威胁的还不仅仅是人类的滥捕滥捞等人祸,作为“元凶”之一的天灾——全球变暖也难辞其咎。随着南极和北极冰山的融化,

那些自古以来就栖息生存在冰川之下的鱼类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以往在温暖水域里繁衍生息的鱼类,如今也随着海水温暖化的不断升级而顺势向北扩张自己的生存领海或地盘,结果使那些原先冰冷的冷水域变成了鱼类趋之若鹜的暖水域,更增加了人类滥捕滥捞、一网打尽的便利。

在南部海洋,因全球变暖,海水水温已经上升了好几摄氏度,致使南半球海域里生存的珊瑚礁蒙受摧残和打击。一旦珊瑚礁更大规模地出现白化现象和大面积死亡,以珊瑚礁为栖息地的那些热带鱼类就危在旦夕。据早在1997~1998年的记录,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海水水温大幅上升,导致世界上16%的珊瑚礁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化,其中一些种类的珊瑚礁已经永远地消失了。


全球变暖的“副作用”——海水酸化,也对海洋生物造成致命威胁。在海波的作用下,大气中的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里,变成微弱的碳酸。研究人员发现,自世界爆发工业化革命以来,由于过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洋中,已经使海水的pH值下降了0.1,比世界工业化开始时的pH值下降了25%。而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研究人员预计,到2100年,海水的酸性将是现在的3倍。

海水酸化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有关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将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的海胆放入pH值低于正常值的海水中进行繁殖,结果发现:海胆受精成功的机率下降了25%;即使受精成功,也只有75%的受精卵能够发育成健康的幼体。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酸性环境是否会对其他物种尤其是对具有经济及生态学重要意义的物种如龙虾、蟹、贻贝和鱼类等产生类似影响。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酸性环境下,海胆的碳酸钙外壳极易受到腐蚀。有关研究指出,由于海水酸化,使包括浮游生物在内的一些海洋生物难以或者不能形成碳酸钙外壳和骨骼。浮游生物作为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基础,它们的大量死亡和灭绝势必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此外,今天的海洋已经成为地球上主要的“二氧化碳吸尘器”,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有1/3是被海洋吸收的。而植物性浮游生物在海洋中发挥着类似于地面上植物的功能。也就是说,在海洋溶解二氧化碳的同时,这些植物性浮游生物也在不断吸纳二氧化碳。因此,由于海水酸化而引起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会反过来促进全球变暖。

科学家指出,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紧急行动起来,尽可能将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滥捕滥捞的自杀式渔业生产模式应紧急刹车。应该在鱼类生息数量恢复到正常状况之前,禁止一切掠夺性的大规模捕捞行为。人类应齐心协力共同辟出一块可供鱼类和海洋生态系统复苏、喘息和再生并得以有效保护的“圣地”。人类还应尽最大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防止海水的酸化。

虎皮鹦鹉价格

宠物狗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