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云南毒蛇谱系:菜花烙铁头

08-17

云南毒蛇谱系:菜花烙铁头

菜花原矛头蝮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菜花烙铁头、菜花蝮、菱斑竹叶青。


菜花原矛头蝮头较窄长、三角形、吻棱明显,上颌骨具管牙,为有颊窝的毒蛇。背面黑黄间杂。多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常栖于荒草坪、耕地内、路边草丛中、乱石堆中或灌木下以及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


菜花原矛头蝮头较窄长。三角形。吻棱明显。最大全长雄性(954+213)mm。雌性(818+170)mm。上颌骨具管牙。为有颊窝的毒蛇。

菜花原矛头蝮背面黑黄间杂。系由于每一背鳞具有比例不一的黑黄两种颜色构成;黄色在有的近于草黄色。有的类似菜花黄色。故称“菜花蛇”。从整体看。有的黑色较少。整体趋近于草黄色;有的黑色较浓。整体偏黑而杂以菜花黄。大多数的正背沿有一行镶黑边的深棕色或深红色斑块。每一斑块约占数枚至10余枚背鳞。腹面黑褐色或黑黄问杂。头背黑色可见黄色圈纹。吻棱经眼斜向口角以下的头侧黄色。眼后有一粗黑线纹;头腹黄色。杂以黑斑。


菜花原矛头蝮

菜花原矛头蝮鼻间鳞较大。左右鼻间鳞相隔1或2枚小鳞。少数为3枚;眶上鳞是头背最大鳞片。其宽度约为左右眶上鳞问距的1/2或1/2以上。其间一横排有小鳞5—11枚;鼻鳞较大。局部分裂。鼻孔略近圆形。位于鼻鳞中央略偏后。开口朝向后外方;颊鳞1—5枚。其中介于鼻鳞与眶前鳞之间的一枚上颊鳞最大。后者在个别为2枚;眼大小适中。瞳孔直立椭圆形。眶前端接窝下鳞或与之相介1枚小鳞。上唇鳞6—9。第1枚略呈三角形。与鼻鳞完全分开;第2枚甚高。构成颊窝前鳞;第3枚最大与第4枚共同位于眼正下方。后者与眶下鳞相切或隔1枚小鳞。其后的上唇鳞较低。下唇鳞8—14枚(9—12居多)。第1对在颏鳞之后相切。前3或2对切颔片。背鳞在颈部21或23行。少数22、24或25行。中段21行。个别为19行。肛前17行。少数15行。中段除两侧最外1—2行平滑外。其余均具棱;腹鳞雄性156—191。雌性163—194;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80对。雌性44—70对。少数的个别尾下鳞成单。

栖息环境

菜花原矛头蝮生活于海拔1,800—2,000m的山区或高原。常栖于荒草坪、耕地内、路边草丛中、乱石堆中或灌木下。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

菜花原矛头蝮多被发现于山麓石堆中,有时亦可见其在草地间巨石上暴晒太阳。一般而言,如天气潮湿常外出暴晒太阳,如天气干燥则躲藏于石隙间。

菜花原矛头蝮白天常发现。但主要于晚上活动捕食。多捕食山溪鲵、林蛙、鼠及昆虫。

中国分布于重庆、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四川、西藏、云南。

菜花原矛头蝮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阿萨姆)、缅甸北部、越南北部。

生长繁殖

7—9月是菜花原矛头蝮的繁殖季节,怀卵数5—7枚,怀卵多少与母蛇大小有关。测量成体与初生仔蛇各10条,成体头体长645—698(平均671.9)mm,尾长122—147(平均137.4)mm;初生仔蛇头体长200一235(平均219.4)mm,尾长40一50(平均44.5)mm。初生仔蛇具强壮而尖锐的卵齿,卵齿基部中空,尖端扁平为实心,借“肌肉”固着于前颌骨中央腹面,卵齿略弯向背面以便于自吻部缺凹处外伸,以手磨擦初生仔蛇的吻端可以察知卵齿的存在。


宠物鱼品种大全介绍

黄州寒食诗帖为天下第二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