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一件雅事。现代人喝茶的时候总爱扯几句闲话,这闲话之中自然少不了谈论茶圣陆羽。提到陆羽,很多人脑海中都是“茶圣”,《茶经》等。大家津津乐谈地是他在茶上的造诣和他的志趣,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陆羽曾经写过《毁茶论》一文。为什么这位“茶圣”要毁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毁茶论》又是怎么一回事?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一下《毁茶论》是什么。在《新唐书·陆羽传》中如此写到:
“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就这简简单单一句。似乎我们从中看不出什么,只知道陆羽是因为羞愧而写了《毁茶论》。陆羽为什么羞愧呢?《新唐书》中是这样写的:
“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毕,命奴子与钱。”
也就是说,御史大夫李季卿喜欢茶,因此找到了陆羽一起喝茶,喝完茶之后,李季卿给了陆羽钱,后面陆羽感到羞愧因此写了《毁茶论》。
那问题就应该是出在给钱上了。李季卿给钱的目的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不想欠陆羽人情;可能是因为陆羽的经济条件不好,给陆羽一些补助;可能是李季卿将陆羽当做了一般“工具人”而不是一个来喝茶的朋友……但是无论如何,李季卿的做法伤害到了陆羽,让陆羽最终写了这篇《毁茶论》。
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李季卿没有把陆羽当作朋友而只是当作了一个普普通通端茶倒水的“仆人”的角色,而这钱正是给“仆人”的打赏。在《封氏闻见记·饮茶卷》中也有写到:
“煎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
然而读到这里,我有疑问了,这陆羽未免也太“玻璃心”了吧,简直是个“小公主”脾气。就因为人家有些看不起你,就因此放弃了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去写了《毁茶论》?我认为若是因为李季卿的羞辱就写了《毁茶论》的话,陆羽根本就不配被称为“茶圣”。
更何况在《新唐书·陆羽传》中对于陆羽个人的品行多有描述,让人认为陆羽是一个志趣高洁、心胸开阔之人而并非一个小肚鸡肠的玻璃心。例如:
“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
陆羽是个什么样的人?和人约定出门,即便是虎狼阻拦都会如约赴会;平生喜欢诗歌,著作极多。常常穿着丝巾藤鞋在山中游走,敲击林木,玩弄流水,一直到月亮下去才回家,兴致上来了则会大哭,完全是一副赤子的样子。
因此就这样一个信守承诺、志趣高洁、超然物外,俨然有着魏晋名士之风的陆羽又怎么会是一个因为别人的轻视而自怨自艾的人呢?因此我认为《新唐书》上给的陆羽写《毁茶论》的原因的解释并不正确或者说是片面的。那么陆羽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写《毁茶论》呢?
唐代是饮茶文化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中国茶道亦产生自唐代。唐代皇室亦格外嗜茶,例如说从法门寺地宫中就出土了一整套唐代皇家茶具,种类多样、华丽规整,展示了唐代皇室的喝茶爱好。
喝茶,自然是要喝好茶,唐代皇室也不例外。例如说唐代宗李豫喜欢来自湖州、常州一代的顾渚紫笋;唐玄宗李隆基喜欢来自四川蒙山的蒙顶山茶等。
其中顾渚紫笋被陆羽称为“茶中第一”,在《茶经》中写到: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因此顾渚紫笋为陆羽心中最上等之茶叶。此后陆羽曾经建议常州刺史李栖筠向皇上进贡顾渚紫笋作为皇室茶叶饮用。据宋代赵明诚考证: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芳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
在陆羽的推荐下,顾渚紫笋成为了给皇室上供所使用的茶叶了。说实话,我们很难揣测当时陆羽的动机几何,可能是陆羽想要利用这种茶叶向皇上献宠,可能是陆羽出于一片忠君之心想要让皇帝也共同品尝这一茶叶。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陆羽就是一个赤子,他喝到了好喝的茶叶也天真地想让皇帝尝一下,而忽略了诸多背后的问题,这是一个天真的想法,也会因为天真而付出代价。
我们暂且不管陆羽的动机如何,但是陆羽这一举动却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不得不说,陆羽的眼光和品味确实独到,皇帝一喝这种茶叶,大为赞赏,因此将常、湖一代的贡茶作为惯例要求上供,此后便是年年要上供万两茶叶。
我们知道茶叶这个东西要经过采摘、晒青、凉青、摇青、筛青、杀青、揉捻、焙干等一系列步骤之后才可以饮用,我们想一下,这万两茶叶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得到?
就举个例子吧,采集茶叶。给皇家的自然是要最好的,也就是陆羽所说的“紫者上,笋者上”的那种茶叶。若是如此的话,光采集茶叶就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搭上无数人力。后人也写到“每岁选匠征夫至二千人云。”也就是说每年都要有两千人民啥事也不敢就专门为皇家炒制茶叶。
此地的人民对于这种事情无比憎恨,甚至发出了“徒使居人恨生茗”的哀嚎。在老百姓看来,还不如我们这里不长茶叶,让我们老百姓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过普通日子好呢。
当时皇帝为了喝到新鲜的茶叶,往往要求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之前就抵达长安,因此往往快马加鞭进行传递,第一批进贡的茶也被称为“急程茶”。当时有诗写到: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既然皇室有要求,各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室也是多加努力,或是命令车夫昼夜不停地赶车以尽快到达长安,或是驱使人民采茶制茶累若牛羊。当时袁高写诗记载此事为: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槁,俯视弥伤神。”
人民基本上是没日没夜地工作,抛家弃子,放弃田地,只是为了满足皇上的贪欲,而自己的生活因此大受影响,民众之中自然多有怨言。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谁呢?我想正是陆羽。如果不是陆羽向上级推荐了这种茶叶作为贡品,那么可能就不会有贡茶这件事了。因此我想陆羽可能遭受到了来自民间和自己心中的两大压力。
我说实话,若是换了一个没心没肺,一心只想讨好朝廷的人的话,恐怕民间有再大的舆论也不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他一定是该吃吃、该喝喝、该升官升官,自然是没什么负担的。但是陆羽不一样,他不是这样的人。
陆羽是个孤儿,被寺院里的禅师养大,后自学成才。此后陆羽忍受不了寺庙中的生活,就逃走去当了优伶的老师,之后又逃走到了湖州一地居住。因此陆羽并非生自大富大贵之家,他自幼在民间长大,自然是见了民间百姓的辛勤善良与生活不易,因此他心中对于民间百姓自然是有着一份同情和喜爱之心。
另外,陆羽人生中的最为欢乐的时期应该就是他在湖州的时期。在湖州的生活期间,他与颜真卿等名士来往密切,度过了人生之中的宝贵时期,因此在他心中应该是对湖州此地是非常有感情的。
因此在贡茶一事发生后,陆羽亲眼目睹了湖州的老百姓因为贡茶一事被朝廷掠夺,亲耳听到了民间对于自己的议论和非责,对于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陆羽可能就心如刀割了。
陆羽最初的动机可能仅仅是为了皇帝也可以品尝这一茶叶,然而后面皇室的作风却让陆羽看见了皇室的贪婪与掠夺,因此陆羽心中自然是非常恨自己以及皇室的,因此写了《毁茶论》一文。
《毁茶论》虽然没有文章传递下来,但是我猜了一下里面的内容,很有可能就是陆羽借古讽今,表达了对于唐皇室的掠夺行为的愤慨与不耻;另外,陆羽认为唐皇室这种行为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与自己提倡的饮茶之道所相违背。
陆羽的《毁茶论》是为了毁灭茶道以及茶文化吗?不。陆羽要毁灭的是那种骄奢淫逸的饮茶方式,是那种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剥削人民的奢侈之风,我想这就是陆羽写《毁茶论》的目的之在了。
至于《新唐书》为什么不记载真正的原因呢?我想可能这就是历代史籍的缺陷之在了吧。这些史书更注重为历代帝王将相撰写家谱而忽略了底层人民的感受。至于说陆羽这种敢于为底层人民发声的人,自然就给他一个“玻璃心”的罪名然后给他一次污蔑罢了。以至于在后世诸多作品如《封氏闻见记》、《古今纪要》、《海录碎事》等书中,均把陆羽此事当作一笑柄记载,实属大谬啊!
虽然因为陆羽的原因,湖州、常州的人民遭受到了皇室的剥削,他们自然是心中满满地怨恨。陆羽虽然有错,但是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发声,我认为也是属于豪气之人。
唐皇室的盘剥之中也是可以想象的,正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样,这满满地贡茶背后,也是无数老百姓的心血啊!
参考文献:《新唐书》,《封氏闻见录》,《唐先生集》,《全唐诗》,《古今纪要》等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