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伊春小兴安岭东北区域兽类生物图鉴

11-12

伊春小兴安岭东北区域兽类生物图鉴

孙立涛主编

伊春市区地理位置图

作者:

孙立涛,1957年岀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美溪区。毕业于东北林学院野生动物系,林业专家,中国动物学会和自然保护区研究会会员; 25年从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业绩被收入《中国林业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黑龙江林业科技青年英华录》书中。曾任伊春市人民政府森林资源管理局(伊春市人民政府狩猎管理办公室)、资源林政局、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局野生动植物管理科科长,伊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伊春林业管理局森林资源管护稽查大队队长。

编委

主 编:孙立涛

副主编:徐 晶 孙 犇 刁福兴 孙立军 张红兵

编 委:刘德贵 霍文波 李彦旭 闫国臣 郑永顺 李永明 谷铁成 牛俊龙 宋宝金 甄长龙 孙彦波李培峰 孙 超 卓 雷 韩志全 孙茂杰 王升平 耿力 汪绍凯 曲振涛 张琳娜 孙淑华 孙 艳 孙 浩 恒 丁 高 亮 寇建梅 刘海成 姜 阳 王 威

责任编辑:常 浩 孙立彬

整体设计:孙 博

摄 影:野生动物爱好者

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好野生动物资源,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的生活,而且还能够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拯救珍贵濒危物种,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促进林区对外交流,增进各地区之间的友谊,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鸟兽有386种,爬行类有11种,两栖类有10种。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林业局高度重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侓法规,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宣传教育、驯养繁殖、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展爱鸟周和宣传月活动,普及了野生动物科学知识,提高了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野生动物养殖业,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孙立涛同志,为普及野生动物知识,帮助人们提高识别鸟兽能力,利用自己的专业学识,通过认真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编写岀了《小兴安岭伊春鸟兽图鉴》。书中收录的鸟类319种,兽类67种,都列上了学名、别名,同时就各物种的鉴别特征、生态、分布、经济意义、保护级别进行了描述,这是一本工具书,具有知识性、实用性,可喜可贺。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掌握野生动物基本知识,识别鸟兽。也相信,此书的出版,将进一步宣传野生动物知识,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增强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等工作将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最后,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为小兴安岭伊春林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岀更大的贡献。

目录

前 言

小兴安岭位于松花江以北,黑龙江以南,三江平原以西的大片山林地区,包括伊春林区,以及绥棱、庆安、木兰、通河、鹤岗、萝北等地的山林地带。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鸟兽的鉴别,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广大群众、中小学生、野生动物爱好者和从事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识别鸟兽难等问题,编辑出版了这本鸟兽图鉴,帮助人们借助书中的照片和描述,识别它是哪一种野生动物。

本书图鉴,共收入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兽类6目,18科,67种;鸟类18目,56科,319种;每个物种均有照片,鉴别特征、生态、栖息环境、营巢、繁殖、食性、分布、经济意义、保护级别,以鉴别鸟兽。

编撰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普及野生动物科学知识,增强人们对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和性趣,为广大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提供一本工具书,同时也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发展和科学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资料。本书奉献给社会,希望能帮助人们解决识别鸟兽问题。如果此书,能为提高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有所贡献的话,我将感到十分欣慰。虽然自己查阅了大量资料,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再加上书中部分是标本照片,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不胜感谢。

孙立涛

2010年8月8日

A兽类鉴定术语及测量方法

兽类外部测量法

1、体长:自吻端至肛门(或尾基)的直线距离(单位:中小型用毫米,大型用厘米)。

2、尾长:自肛门(或尾基)至尾端的直线距离(端毛除外)。

3、后足长:自踵部(后跟)至最长趾端的直线距离(爪除外)。

4、耳长:自耳孔下缘至耳壳(不连毛)顶端的距离(如耳壳呈管状,则量自耳壳基部)。

兽类

普通刺猬 别名 刺猬猬

鉴别特征 体长不过25厘米,体型肥圆,如刺球,全身棘刺短而硬。体色为浅土棕色,脸、腹和四肢被有较细的硬毛。吻长眼小,头宽耳短。四肢健壮,短小,尾甚短。

生态 栖息在丘陵、森林、草地、农田中。常在茂密的矮树丛下、老树根或倒木之间以及石隙、墙脚、废物堆下活动。白天隐藏在洞中,夜间和黄昏出来活动寻食,行动迟缓。体小力弱,遇见危险时把头和四肢缩在腹部。冬眠。杂食性,以昆虫为食,吃小鼠、鸟、蛙、蛇等,也偷吃豆类、瓜果等农作物,每年繁殖2次,每胎产3-8仔,有冬眠习性。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有分布。

经济意义 消灭害虫害鼠,对农业和森林保护方面有一定作用。数量较少,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中鼩鼱

鉴别特征 体形较小,体长50—65mm,比普通鼩鼱小。头小狭长,吻尖而突出。四肢纤细,掌具5趾,趾爪尖长。背毛棕褐色,腹面浅棕白色。尾上棕褐,尾下棕黄。个体颜色变异很大。

生态 栖息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中。适应水中生活,趾间有蹼。夜行性。以昆虫为食。每窝产卵为2—11只,常为2—8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伊春、翠峦、乌马河、美溪、西林、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数量较少,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普通鼩鼱

鉴别特征 体长50-82mm,体形细长,头狭长,吻部突出于口前,眼小。趾间有蹼,跖行性。尾长略大于体长之半。吻部、头部及背部均为棕褐色或褐色。颌下、颈下及胸腹部为灰棕或灰白,四肢及尾上棕褐色,尾下毛浅灰或灰白色。

生态 栖息在森林、灌丛、草地等较潮湿的地方。常在森林、草甸、倒木、树根及农田活动。以昆虫为食,也吃蜗牛、蚯蚓等。每窝产仔为3—6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乌马河、翠峦、伊春、美溪、西林、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数量较少,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栗齿鼩鼱

鉴别特征 体长52—72mm,体形像中鼩鼱。齿尖,有特别鲜明的栗红色。尾超过体长之半,体背面棕褐色。吻侧局部毛较浅,成月牙区,其后有一黑斑,直到眼后。下颌灰白,腹部染土黄色,尾下面为淡黄白色。掌背淡黄色。

生态 栖息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及山间草甸中。以昆虫为食,也吃蜗牛、蚯蚓等。每窝产仔为4—6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乌马河、翠峦、伊春、美溪、西林、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数量很少,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伊氏鼠耳蝠 别名 蝙蝠

鉴别特征 体形小,前臂长31-36mm。耳较短,其外缘中部有显著的凹缺,近末端另有较浅的凹陷,耳屏长而尖出。翼膜附着于趾之基部,具有明显的距缘膜。身体背面毛浅褐色,腹部毛为灰褐色。

生态 栖息在林区林内岩洞或岩缝中。夜间活动,视觉差,听觉异常发达。在夜间或十分昏暗的环境中也能够自由飞翔,并准确无误地捕捉食物。以昆虫为食。每胎产仔为1—2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伊春、美溪、西林、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消灭害虫,在农林业保护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长尾鼠耳蝠 别名 蝙蝠

鉴别特征 体型小,体长4.6~5.2cm,尾长等于或略超过体长。耳短而圆纯,耳屏近基部的半段等宽,后缘上部向末端逐渐削尖,略呈波状。距缘膜明显。背部毛色为深棕褐色,腹面毛为灰褐色。

生态 栖息在林区岩洞或岩缝中。是典型的异温动物,4月下旬,在带岭林区的岩洞,洞内最高温度约9℃,它仍处于冬眠状态,捕捉离开岩洞后,能较快苏醒。以昆虫为食。也吃蜗牛,蚯蚓等。每窝产仔为4—6只。

分布 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数量较少,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大棕蝠 别名 小夜蝠

鉴别特征 前臂长49~57mm,体形较大,吻部两侧略形鼓凸,有稀疏短毛。耳短,基部厚,耳向前析可达口角;耳屏稍长,基部较宽。背毛淡黄褐色,正脊背部为沙褐色。喉及下腹的毛基色略淡。

生态 栖息在树洞和岩洞中。常在房屋栅顶、阁楼、夹壁墙等隐蔽处,隐蔽处要求黑暗,适宜的温度和安静。日落后,夜色苍茫时,成群飞出来觅食。有时匍匐于房顶的过木或房梁夹缝中,有时也倒挂在梁上。以昆虫为食。每窝产仔为2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消灭害虫,对农林业保护方面有重要意义,省一般保护动物。

萨氏伏翼

鉴别特征 体长42-44mm,体形较小,耳短阔,耳屏较宽。翼膜起自趾基部,距缘膜比较发达。尾伸出股间膜4—5毫米。体背面毛为深棕褐色,腹灰褐色,两翼褐色。

生态 栖息在林区海拔较高的岩洞或岩石缝中。常单独吊挂,聚集在一起。每当黄昏,飞出来觅食,飞行速度快而灵巧,每天捕食时间长。有冬眼现象。以昆虫为食。每窝产卵为1—2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伊春、美溪、西林、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捕食害虫,对减少森林虫害有积极作用。数量很少,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金管鼻蝠 别名 蝙蝠

鉴别特征 体长45-47mm,体形小,鼻孔突出于吻端,并向两侧前方伸长为管状。耳短,先端纯圆;耳屏长而先端稍尖。趾端有钩状爪。上体金黄色;下体毛灰白色。两翼膜褐色。

生态 栖息在林区岩洞中。很少白天活动,后肢将躯体挂在洞顶,每当黄昏,陆续地从栖居处飞出,在大树林缘上空、草地、水域上空贪婪地觅食,食量大。午晚返回栖息地,用指爪钩挂实物而爬入隐蔽所缝隙中。群栖越冬。以昆虫为食。每窝产仔为1—2只。

分布 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意义。数量极少,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大耳蝠 别名 兔蝠

鉴别特征 前臂长37~42mm,耳特别大,椭圆形。耳几乎近前臂之长。体背为不均的淡灰褐色,毛基黑褐。腹毛尖端颜色较淡,近灰而略沾黄色。

生态 栖息在林中树洞和岩洞中,也在房屋的顶栅、废墟的墙缝或洞穴中。对环境要求黑暗寂静、空气流通、出入方便。常成群,单个悬挂在洞顶,当夜幕降临时,突然下跌,同时展翅飞行,飞行缓慢平稳,遇见昆虫,可突然转弯360度。当受惊时,耳壳竖起,耳尖向后弯曲,母兽先起飞,幼兽或咬住母兽乳头,并用爪抓着母兽腹部,随母兽飞出。飞行时发出响亮的叫声。以昆虫为食。每窝产仔为1—2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伊春、美溪、西林、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蝙蝠粪便入药为“夜明砂”,经济价值高。数量很少,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狼 别名 张三

鉴别特征 狼的体长为1-1.6米,体形像家狗,但比家狗吻尖口宽,脚细腹凹,两耳直立。尾不上卷,尾毛蓬松。体毛颜色个体差异变化很大,个别有全黑或全白的,黄灰、棕灰、灰白等。东北狼颜色为青灰色。狼的足迹链多整齐径直,狗的足迹链则曲折多变。

生态 栖息在丘陵地带,常在林缘、荒地、疏林活动。夜行性,黄昏和清晨活动频繁。奔跑的速度快,成群游荡,听、视、嗅觉都很发达。性凶残。捕食一只鹿,饱食后,食物残迹七零八落,吃饱后可以几天不吃。以动物为食,在捕不到食物时,也吃一些植物充饥。二年性成熟,每窝产仔为3—8只。

分布 嘉荫、伊春、金山屯、南岔、双丰。

经济意义 毛皮可以利用,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数量很少,应注意保护,省重点保护动物。

赤狐 别名 红狐、狐狸

鉴别特征 嘴狭长,体长62到72厘米,体细长,背毛棕黄或淡污红色。耳直立,耳背上半部黑色,与头部毛色明显不同。尾较长、粗大,其长超过体长之半,尾毛蓬松,背面毛色红褐,混杂黑褐;尾的腹面为淡黑或棕白色,尾梢白色。

生态 栖息在森林、丘陵、高山、草地及林场村屯附近。常在山坡活动,动作敏捷,多疑,性狡猾,昼伏夜出,白天卷伏洞中,抱尾而睡。单个活动,跑起来很快,有时也会爬上斜着的树干。为了寻找食物,各处游荡,但常处于饥饿状态。杂食性,以小兽、鼠、鸟为食,也吃浆果和坚果。巢穴为土穴、树洞,常利用獾或兔的洞穴。每窝产仔为3—4只。寿命13—14年。

分布 嘉荫、金山屯、南岔、铁力、双丰。

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补虚损,治恶疮。食鼠益兽,毛皮经济价值高,数量少,应注意保护,省重点保护动物。

貉子 别名 貉

鉴别特征 体长45-66厘米,体形像狐而小。体肥壮,头短吻尖,耳较小,尾短蓬松。吻部灰棕色,两颊部灰白色;头部两侧在眼周围及眼下部分黑色,形成倒八字形的黑纹,向后延伸到耳下方。背毛基部为淡茧黄色,尖端黑色,底绒驼色。脚和四肢颜色一致,黑褐色。

生态 栖息在河谷、草地、平原或较暗的森林中。喜欢在多鱼的河溪岸边,它的住处常常是利用獾子等动物的废穴,有时也住在石隙、树洞中。行动缓慢,走起来也不快,拱着背,性情温顺。能攀登上树,会游泳。白天胆小,在洞穴里睡眠,夜间活动。有冬眠习性。以鼠类、鱼为食,也吃鸟、鸟卵、蛙、蛇、昆虫、植物的根茎、种子、谷物和浆果等。10个月令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6-9只,寿命8-16年。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有分布。

经济意义 貉皮可做皮袄、皮领、皮帽子,针毛可做画笔。经济价值高,数量多,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豺 别名 豺狗、红狼

鉴别特征 体长85-130厘米,体形像狼,但较矮小。头部较宽,吻短额低,耳端圆纯。四肢较短,尾毛粗长。毛被红棕色,腹面色淡,为灰棕或浅棕白色。四肢内侧浅灰色或白色。尾端近黑色。夏毛短疏为深红棕色。

生态 栖息在森林及丘陵地带。常7—8只结成群活动,成群猎食,围攻狍子、马鹿、野猪等。性凶残。肉食性,以动物为食。冬季繁殖。

分布 嘉荫、乌伊岭、汤旺河、新青、红星、五营。

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方面有一定意义。数量极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棕熊 别名 马熊

鉴别特征 体长通常为1.5至2.8米,体形较大、粗壮。头宽圆,吻较长,眼很小,鼻端裸出。肩背隆起,腰围肥壮。尾甚短,隐于毛下。四肢粗键,爪大而弯曲,脚掌裸露,肉垫厚实,前足腕垫小,近圆形,不与掌垫想通。毛色变异很大,有棕褐色、黑褐色、棕黑色、银灰色。

生态 栖息在林区的森林地带。常在针阔混交林、老龄大树、林间空地,食物丰富和有水源的地方活动。夜间或晨昏活动,白天在通风的树荫处休息。能直立行走,会游泳,嗅觉敏锐,视觉差。秋天,果实成熟,昼夜采食,没有固定休息时间,“抓秋膘”。冬天在洞穴内冬眠,不完全冬眠,只是一种“浅睡”,如有惊扰,随即醒来,被迫离洞,不再入眠,到处游荡,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足迹,为“走驼子”。杂食性,吃青草、嫩芽、橡子、松子、各种果实、蚂蚁等。

分布 新青、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双丰。

经济意义 皮、肉、胆、掌均可利用,经济价值高。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黑熊 别名 黑瞎子

鉴别特征 体长150~170厘米,体形粗大,头部宽圆,吻较短小,眼小,鼻端裸出。毛被漆黑色,胸部有倒人字形白斑,下颏白色。前足腕垫发达,与掌垫相连,脚掌裸露无毛,跖行性。

生态 栖息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秋季常见于柞树林和河谷沿岸林内。没有固定的巢穴,到处游荡寻食,夏天晨昏活动较频,晌午则躲在通风的树荫处休息。视觉较差,嗅觉和听觉灵敏。会游泳,善于爬树。行动缓慢,能象人一样站起,环视四周,发现危险,迅速逃跑。黑熊有冬眠习性,只是趴伏洞穴中不吃不动,处于半睡眠状,依靠体内积存的脂肪维持很低的新陈代谢,如受惊动,即爬出洞外,不再回洞,即到处游荡,成为“走驼子”。杂食性,以植物为食,吃青草、嫩枝叶、苔鲜、蘑菇、松子、橡子、榛子和各种浆果;也吃鱼、蛙、鸟、鸟卵,喜欢挖蚂蚁窝和捣蜂巢。3年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在仓子里生仔,每胎产仔1-3只,寿命30年。

分布 嘉荫和铁力县,各林业局。1986年和1988年有19只熊被送到了山河养熊场。

经济意义 毛皮能用,肉、脂、掌可食,胆药用,也可观赏,经济价值高,数量多,应加强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紫貂 别名 貂。

鉴别特征 体长约40厘米左右,体形细长,它全身毛色基本一致,为黑褐色,油光发亮。面部和颈部毛色较浅;面鼻狭长,吻端较圆纯;耳大而直立;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眼大有神,眼黑色;四肢短而键;尾蓬松粗大,尾长为体长1/3。

生态 栖息在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行动敏捷灵巧,善于爬树,听觉和视觉都发达,一闻异声立即爬上树枝,察看动静,在高大的树上跳跃自如;夜间活动,范围多在10-50公里。以捕食小型兽类和鸟类为食,也吃鸟卵、蛙、鱼、昆虫和浆果植物,有存贮食物习性。15个月性成熟,一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2-4只,寿命16-20年。

分布 朗乡、带岭、乌马河。2010年12月,在乌马河局安全林场捕获一只紫貂。2006年3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乌马河紫貂省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建立黑龙江乌马河紫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济意义 紫貂皮的经济价值很高,毛绒细密,是裘皮之冠,也是著名的东北三宝之一。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青鼬 别名 黄喉貂 蜜狗子

鉴别特征 体长56-65厘米,体形较大细长,似圆筒形。体毛颜色鲜艳,前背部及体侧为柠檬黄色,后背部黑褐色,尤其是臀部更深,为黑色。四肢和尾深褐色,喉胸部毛色鲜黄。头较尖细,略呈三角形,鼻端裸出,耳小而圆。四肢强健有力,尾长超过体长一半。

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中。喜欢在地面和倒木或枝杈堆上活动,爬树能力很强,单独活动。以捕食马鹿、狍子、獐子、野猪、野鸡、野兔、灰鼠和鸟类等为食,也采食松子、橡子和浆果等植物,喜欢吃蜂蜜。每胎产仔2-4只。

分布 乌伊岭、红星、五营、乌马河、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双丰。

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数量较少,应注意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艾鼬 别名 艾虎、地狗

鉴别特征 体长31-56厘米,体形像黄鼬,略大而粗壮,为圆柱状。吻略长,耳短而圆,颈粗壮。体背面为棕黄或沙黄色。中段毛显著呈驼背状,为“罗锅毛”。颜面部毛色斑驳,形成特殊的“花脸”。胸和鼠蹊部及四肢均黑色,腹部中线亦有黑褐色带。尾端黑褐色。

生态 栖息在森林草地、林间空地。常在林缘、稀疏灌丛、河谷、平地及林场、村屯附近活动。晨昏和夜间活动,阴天整天活动。严冬遇风雪天常数日不出洞。地面捕食,也能钻入鼠洞捕食。以捕鼠为食,也吃兔、鸟、蛙、蛇等。很少自己挖掘洞穴,常用啮齿类和兽类废弃洞穴。每胎产仔为8—11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珍贵细毛皮,“罗锅毛”,数量多,经济价值高,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小艾鼬 别名 小毛艾虎

鉴别特征 体长32~43cm,体型比艾鼬小,毛短绒密。背毛齐平,无“罗锅毛”。毛色为鲜丽的淡黄赭色。体侧面淡黄白色,腹中线、胸部及四肢为黑褐色。尾端近4分之一为黑褐色。

生态 栖息在森林、林缘、灌丛、草地及农田地带。常在林区有林地活动。有固定的猎食范围,与鼩鼱数量多少有关系。冬季有贮存食物习性,主要是橡子、土豆等。行动轻快,常以跳步方式前进。以小形鼠类、蛙、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等。营洞居生活、洞口处常有扒出的土堆。每胎产仔为7—8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毛短绒密,毛色艳丽,油亮光泽为佳品,应注意保护,省重点保护动物。

白鼬 别名 扫雪

鉴别特征 体长170-330毫米,体形细长,像香鼬,但较小。头部较短,耳壳小,为圆三角形。口周围和眉均有触须。尾较长为体长3分之一。四肢短,趾间有蹼,后蹼较发达,爪长而锐,但很细弱。冬季毛白色,夏季灰褐色。腹部乳黄或白色。尾端处终年黑色。

生态 栖息在森林、草地、河岸边的灌丛中。常在河洼地、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活动,冬季在山坡砾石堆间、沟谷、乱石塘寻找鼠兔。有时进入居民点住室内。夜间活动,会爬树,善于游泳,走路常跳跃前进,在硬壳的雪地上,能跳起一米左右。觅食时折曲前进,搜寻树墩、倒木下的食物。以鼠类为食,也吃蛙、鸟、昆虫等。每窝产仔为8—12只。

分布 嘉荫。

经济意义 珍贵毛皮兽,毛绒丰密,色泽洁白。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省重点保护动物。

香鼬 别名 香鼠子

鉴别特征 体长210-260毫米,体形和黄鼬相似。但比较小,躯体细长,颈部明显,四肢较短。尾长为体长之半。夏毛背面暗棕黄色,腹面淡黄色。背腹颜色在体侧下方有明显的分界。冬季毛色较淡。

生态 栖息在山地森林、森林草地和灌丛及草甸地带。白天单独活动,行动迅速,善于爬树,常在树上捕鸟吃,也会游泳,或潜入水中捕鱼和蛙。以鼠类为食,也吃昆虫等。自己不善于挖洞,用其它动物的洞穴为巢,或栖居于岩缝和乱石堆间。每窝产仔为7—8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桃山、铁力、双丰。

经济意义 毛皮兽,毛绒齐密,色泽金黄。数量多,经济价值高,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伶鼬 别名 银鼠、白鼠

鉴别特征 体长14—21厘米,体形甚小,尾很短,四肢短小。夏毛背面深咖啡色,仅头顶部和尾尖毛色较深为褐色,腹面纯白色。冬毛全白色,仅胡须为黑褐色,少数个体尾尖常留少量褐色毛。

生态 栖息在林区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常在森林、灌丛、草地、乱石堆、柴草垛以及居民点附近活动,视、听、嗅觉都很发达,行动快迅速。白天活动,夜间出来觅食,以小型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蛙、昆虫等,一年能捕食2000—3000只鼠。自己不掘洞,常侵占小型鼠类巢穴为巢,有时也到倒木或乱石堆中筑巢,每窝产仔为3—7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伊春、美溪、西林、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捕食害鼠,对农林有益。数量较少,应注意保护,省重点保护动物。

黄鼬 别名 黄皮子,黄鼠狼

鉴别特征 体长28-40厘米,体形细长,全身棕黄色;四肢短。尾中等长,尾毛蓬松。头细颈长,鼻部和两眼周围暗褐色,上下唇白色。

生态 栖息环境复杂,主要在林区河谷、沟沿、沼泽和灌丛中,常进入林场和村屯,有时住在居民点附近的柴草垛中。多在晨昏活动,白天也出来。单独栖息,善于攀树、爬墙、游泳,能匍匍前进。嗅觉灵敏,视觉不发达。胆大而残忍,遇险时自肛腺分泌出一种黄色臭液,以逃避敌害。喜欢在雪地上乱跑,互相追逐。以鼠类为食,也捕食鸟类、鱼类、两栖类、蛇、松鼠和兔等。有时也窜入居民点的鸡舍,捕食家禽,常常是先吃掉猎物的脑子和血。营巢在洞里,一般洞穴有进出口,内有仓库,卧室和侧所。2年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2-8只。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黄鼬皮,称之为元皮是野生毛皮产量最大,可以制作裘皮大衣。捕食害鼠,益兽。数量多,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野生水貂

鉴别特征 体长38~42厘米,体形像黄鼬,但较粗大。体毛黑褐色,仅下颏有白斑,针毛有光泽。头短而小,耳壳小,四肢短,趾端具锐爪,趾间有蹼。尾长蓬松。

生态 栖息在近水地带,一般不远离水域,常见于林间小河沿岸和树丛的的旧河床等地。夜间活动,行动敏捷,性凶猛,活动一般离洞不远,有时也沿岸走出10公里,喜欢在冰洞或不结冰的急流暖水附近活动。严冬时不出洞,冬季能在雪下挖掘很长的通道。善于游泳和潜水。以鼠类、鱼类、鸟类、蛇类、兔类为食,有存食物习性。性成熟在8-10月龄,每年产一胎,每胎产仔4-8只。寿命12-15年。

分布 嘉荫、乌伊岭、乌马河、美溪、西林。

经济意义 貂皮是贵重的细毛皮,是国际市场上的高级毛皮。经济价值高。数量较少,应加强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狗獾 别名 獾子

鉴别特征 体长45~55厘米,体形肥壮,体背从头顶部至尾部,被有粗硬的针毛,单根针毛基部白色,近末端黑色,毛尖白色;头面部有三条白色纵纹,喉部、脚和四肢黑褐色。鼻端尖,耳壳短圆,眼小。四肢短粗,爪长,尾短。

生态 栖息在森林中或是山坡灌丛、田野、草丛和河溪旁边等地。挖洞而居,洞穴离地面约3-5米。白天在洞内睡眠休息,夜间出来寻找食物,活动范围在2-3公里,往返都走一定的路线,有半冬眠的习。喜欢游泳,视觉弱,嗅觉灵敏。取食时,以鼻嗅食物,以植物的根、茎、果实和蛙、小鱼、蚯蚓、昆虫、蛹、鸟卵、蛇以及鼠类为食,也吃玉米、土豆、豆类和爪类等。3年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1-3只。

分布 嘉荫、翠峦、南岔、带岭、朗乡、双丰。

经济意义 獾皮拨去针毛,可制做皮帽、皮衣和手套;肉可食用。獾油做药用,是治疗烫伤良药。数量多,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水獭

鉴别特征 体长约为80厘米,体形细长,略为扁圆。毛被深咖啡色,有光亮泽。头扁圆,吻短,口须生硬,生于嘴角。四肢短小,前后趾间有蹼。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尾粗长略为扁圆。

生态 栖息在林间溪流或水比较缓多鱼的水域。水獭是半水栖动物,夜行性,有月光的夜晚活动比较频。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发达。善于游泳,在水中活动主要靠后肢划水,尾巴摆动配合前进。在陆地上不能快走,靠身体贴着地面匍匍前进。以小鱼为食,也吃水禽、鼠类和蛙,捕鱼时在岸边或水中石头上静待观察,一旦发现有鱼,立即潜入水中追捕,咬住小鱼就吃掉,咬住大鱼则拖到岸上再吃。挖洞营巢而居,多筑在岸边的树根下或岩缝里,每胎产仔为2-4只。

分布 嘉荫、新青、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铁力、双丰。

经济意义 水獭皮是珍贵的毛皮,可制作帽子和围脖及大衣领子。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猞猁

鉴别特征 80~130厘米体形像猫,但比猫大;头部和体色一致,体毛灰棕色,针毛毛尖青色;体背面及四肢上部有不明显的棕色斑点;耳尖端有一撮黑色笔毛。四肢粗长;尾甚短,尾端一段黑色。

生态 栖息在森林中,针叶林内较多。单独活动,它的四肢强健,善于奔跑,通常为10-25平方公里;视觉和听觉都发达,善于爬树,也能游水。多夜间活动,晨昏较频。以各种动物为食,捕食野鸡、飞龙、野兔、老鼠,袭猎狍子、獐子、马鹿、野猪,有贮藏食物习性。两年性成熟,一年一胎,每胎产仔2-3只,寿命12-15年。

分布 嘉荫、汤汪河、新青、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乌马河、翠峦、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桃山、铁力、双丰。1985年在汤汪河、新青、美溪、翠峦捕获5只猞猁。

经济意义 猞猁皮绒厚毛大,是名贵的裘皮原料,经济价值高。数量较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豹猫 别名 山狸子、山猫

鉴别特征 体长大致在40—75厘米,体形大小与家猫相似。两眼内侧向额顶有两条白色纵纹。全身棕灰色,背上有棕褐色斑纹。自体侧遍及腹部,头顶至肩部有4—5条棕褐色条纹,中间两条沿背脊断续地延伸到尾基部。臂部斑纹略大,四肢上部斑纹较小。尾上有明显的棕褐色环斑,尾尖黑褐色。腹毛色淡,灰白色。

生态 栖息在山地林区,常在沿河灌丛和林场居民点附近。夜间和黄昏活动,但在僻静的地方,白天也出来,每遇危险即迅速上树。善于爬树,单独活动。以鼠、鸟、蛙、昆虫为食。筑巢在树洞、河岸灌丛、岩石缝隙或石块下面。每胎产仔1—2只。

分布 嘉荫、乌伊岭、汤旺河、新青、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桃山、铁力、双丰。

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有一定意义。数量很少,应加强保护,省重点保护动物。

豹 别名 金钱豹

鉴别特征 体长约为1-1.5米,体形像虎,明显比虎小,头小尾长。全身毛色橙黄或黄色,头部黑斑小而密,耳背黑色。背部及体侧黑斑大,为圆形或椭圆形,有些黑斑中突成环,轮廓像古钱,故有金钱豹之称。胸腹部及四肢内侧为白色,也遍布黑色斑点,比较稀疏。尾细长,长于体长之半,尾上有大小不等的黑斑。

生态 栖息在山地、丘陵地带。夜间活动,晨昏较频,白天潜伏休息,因此,一般不易与人相遇。视、听觉都很发达,行动敏捷迅速,善于爬树,而且跳跃能力很强。常静伏树上,猎取过路的动物。有贮藏食物的习性,把吃剩的食物常挂在树枝上。以大型有蹄类动物为食,也盗食家畜。有固定的巢穴,筑于密林树中,灌丛或岩石洞里。每胎产仔2—3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

经济意义 毛皮斑纹美丽,可制裘、褥垫,骨药用,还可供观赏。数量濒危,应加强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东北虎 别名 老虎

鉴别特征 体长2.4-3米,体态雄伟、头圆、耳短,毛色非常美丽,一身淡黄色厚密的长毛上镶饰鲜明黑色条纹。

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山崖间。常在山脊、山坡有石砬子的地方活动。虎是典型的森林动物,没有固定住处,喜欢独来独往,漫游于深山林中,夜行性,它行动敏捷,善于跳跃和游泳。它的活动范围方圆达300至400平方公里,常常占据山林,在寻找食物时,像猫一样毫无动静,一旦发现猎物,就迅速准确地猛捕过去,用它那纲刀似的尖牙和利爪置猎物于死命。以狍子、野猪、鹿、野兔、野鸡为食物。东北虎3-4岁性成熟,2-3年繁殖一次,每胎2只;野生东北虎的寿命一般15—17年,养殖25年。

分布 嘉荫、五营、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桃山、铁力。

经济意义 虎的价值很高,它不仅是一种观赏动物,虎骨可以入药,虎骨酒畅销国内外,皮可以制成装饰品,国内外市场很受欢迎。数量稀少,至2010年,已经有20年没见踪迹;2022年120日下午3点多钟,在伊春市伊嘉公路发现一只野生老虎,同年11月15日下午两点,伊春市丰林县五营林业局永丰经营所7公里处,一处居民家的录像设备拍下了一只东北虎的身影。东北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兔 别名 变色兔、白兔

鉴别特征 体长46-65cm,冬羽全身雪白,仅耳尖与眼周极窄的一圈为黑色。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毛色有各种差异。夏毛头部、背部为棕褐或黄褐色,腹部为白色。

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中,喜欢在林缘和疏林地带活动,也常隐蔽在河岸灌丛中。夜间活动、行动机警。听、嗅觉都发达,常成对在一起。活动有一定范围,不轻易改变,只有受到惊扰或食物缺乏时,才改变居住地。在觅食和活动地常按固定的路线走,在雪地上形成纵横交错路线。以多汁的植物为食,冬季吃树皮和嫩枝。常在倒木下面,凹地、灌丛中收集枯枝落叶做成简单的巢穴。冬天在雪中做洞。一年繁殖一次,每窝产仔4—6只。

分布 乌伊岭、汤旺河、新青、红星、五营。

经济意义 兔皮作成服装,有“火龙衣”之称,可制作袖口、衣领、帽子等。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东北兔 别名 野兔

鉴别特征 体长40-48厘米,体形中等。冬毛色淡棕黑色,耳短,向前折达不到鼻端。鼻部暗棕色,鼻部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的淡棕灰色毛区。尾背面黑灰色,尾比雪兔长。耳尖黑色,并沿缘向下延伸。腹部中央白色。夏毛较冬毛颜色稍深。

生态 栖息在森林中。夏季喜欢在稀疏的针阔混交林中,常在林缘或灌丛中活动,一般不到农田和草原地带;冬季在林中或林缘附近的农田或蔬菜地里。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来觅食。以各种杂草为食,也啃树皮和枝芽。营巢在倒木下,有时也无固定巢穴,产仔在凹地、灌丛、杂草中。一年繁殖两次,每窝产仔为2只。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毛皮可作帽子。数量多,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东北黑兔 别名 黑兔

鉴别特征 体长为41—45厘米,毛色全身黑褐色,毛基深灰,只有前后脚掌鼠灰色,腹毛稍浅,为淡黑褐色。额顶中间有一块极小的白斑。

生态 黑兔是典型的森林动物,栖息在海拔300-800米的针阔混交林中。常在林间、灌丛、草甸、高山草甸中活动,偶而也能在次生阔叶林中发现。一般不到居民点附近活动。晨昏活动,常利用凹地,倒木下面、灌丛、草丛作临时巢穴,供白天隐藏休息。以植物、树皮、嫩枝为食。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

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方面有一定作用。数量极少,省一般保护动物。

草兔 别名 野兔

鉴别特征 体长45厘米左右,体形中等,耳长。尾短比雪兔,东北兔尾长。上唇分裂,在吻端唇颊部有长短不等的触须30多根。后足长于前足两倍,适于跳跃。体色无明显季节变化,背毛呈浅棕褐色,胸至尾下腹面白色。尾的背面有黑色纵斑,尾的底面和两侧毛纯白色,背和底毛颜色界限分明。

生态 栖息在森林、草甸、灌丛、草丛、田间、草朵中。日落开始觅食、次日晨停止,白天休息。单独活动,活动的路线往往踏成小径,逃窜时速度敏捷,后蹬地而起,并向前跃,前足先着地,然后后足才落地。善于利用地形隐藏身体,听觉特别发达,经常两耳竖起搜寻声音,视觉和嗅觉发达。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杂草、大豆茎叶、嫩枝、作物的种子、块根、块茎等。无固定巢穴,繁殖力强,每年繁殖2-3次,每窝产仔4-6只。

分布 嘉荫、乌伊岭、新青、红星、五营、上甘岭、金山屯、南岔、带岭、铁力、双丰。

经济意义 毛皮产量大。肉可食用,味道鲜美,经济价值高。数量多,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高山鼠兔 别名 石鼠、啼兔

鉴别特征 体长约10.5—28.5cm,体型小,外形略似鼠类,耳短而圆,尾仅留残迹,隐于毛被内。因牙齿结构(如具两对上门齿)、摄食方式和行为等与兔子相像,故名鼠兔。毛被呈沙黄、灰褐、茶褐、浅红、红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鲜艳或深暗。

生态 栖息在山地石砾堆或岩石裸露处。成群栖居,常在跳石塘活动。在白天活动,常发出尖叫声,以短距离跳跃式跑动。不冬眠,多数有贮存食物习性。以植物嫩枝、叶、芽,各种果实为食。在火山岩石砾间为巢,每年产仔1—3窝,每窝产仔2—11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在维持自然界生态系统平衡中有一定作用,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达斡尔鼠兔 别名 蒙古鼠兔、嚎兔子

鉴别特征 体长150一200mm,体形中等,较粗壮。耳大而圆,上唇纵裂如兔。背部毛色从吻端至尾基为沙黄褐色,在颈下与胸部中央,有一沙黄色的长斑向后延伸,直至腹后。夏毛短,背部为沙褐色,其中夹杂一些黑色的绒毛。

生态 栖息在半沙质的山坡、林缘、及林内岩石裸露的石隙内。常在有蒿草的草地上活动。有贮存食物习性,常咬断草叶在地上堆成小堆,干后再拖进洞里贮藏。以植物的根、茎为食。一年繁殖两次,每窝产仔为5—6只。

分布 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有一定意义。

松鼠 别名 灰狗子

鉴别特征 体长20至28厘米,尾长黑褐色毛蓬松而略扁平。体背冬毛灰褐色,耳端有黑褐色长簇毛,体腹面为纯白色。夏毛颜色加深变为黑褐色,耳端长簇毛消失。

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中。喜欢在以红松为主的针叶林,多生活在树干高大的森林。白天活动,清晨最活跃,视觉和听觉发达,受惊时立即窜入密枝间隐藏静坐观察四周。不冬眠,有贮存习性。吃食时坐在树上,前肢抱握食物送入口中。以植物种子为食,主要食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和椴树的种子,榛子、橡子;夏季吃蘑菇、托盘和越桔等浆果。营巢于林缘树冠茂密的云冷杉或红松大枝杈基部,用小枝构成,也有以树洞为巢的。2年性成熟,每年产两胎,每胎产仔3-6只。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松鼠皮称为灰皮是黑龙江省产量比较大的野生毛皮,肉可以食用,是鲜美的野味,可以传播种子。数量多,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花鼠 别名 五道眉

鉴别特征 体长约15厘米,体形小,全身灰棕褐色,色泽鲜明;背部有五条显著的黑色纵纹;臀部有明显的红褐色。尾扁平,尾长;耳短,后足较长。

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采伐迹地人工林中。常见于森林公园,林缘有倒木和乱石堆的地方,在林区常遇见花鼠。善于攀登树木和在林间奔跑。在仓库、苗圃、耕地附近活动的花鼠,盗食粮食、种子、有贮存食物习性,10月下旬进入冬眠。以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蚂蚁、蜘蛛、鼠类。9-10月性成熟,每年繁殖一胎,每胎产仔5只。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皮毛可作皮衣、围巾、帽子,可供观赏,食用。数量很多,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长尾黄鼠 别名 花大眼贼

鉴别特征 体型较大,体长大约是25到30厘米,尾长等于或超过体长之半。夏毛黄褐色,杂有黑色毛。背部有宽阔的黑色或灰黄色斑点样条纹。眼眶周围有不太明显的白圈。尾毛与体毛相似,夏毛深于冬毛,短于冬毛。

生态 栖息在林区林缘的耕地中。常在麦田、豆地等绿色植物丰富而开阔的地带活动,身体挺立,站在高地、四处瞭望。10月入垫冬眠,早春4月出垫。一年繁殖一次,每窝产仔为6—8只。

分布 嘉荫、乌伊岭、汤旺河、新青、红星、五营。

经济意义 毛皮色泽好,有花纹,可以利用,数量较少

草原黄鼠 别名 大眼贼

鉴别特征 体形小,眼大,耳廓小。尾短不超过体长之半。全身毛被淡黄色,背及额混有黑褐色毛,腹部为黄白色,体侧和肢足背面为沙黄色。眼眶四周有白圈。夏毛深于冬毛,短于冬毛。

生态 栖息在丘陵背风向阳的地方。常在草甸、沙丘、路旁、废墟、堤岸、瓜地、田埂活动,喜欢在有低矮稀疏植物的环境里生活。入垫冬眠。多有堵洞现象,活动频繁,清晨出洞,旁晚入洞。不轻易迁徙,在人和天敌的干扰下有时迫不得已离去,另寻新居。以植物为食,也吃蛙、昆虫等。一年繁殖一次,每窝产仔为4—8只。

分布 五营。

经济意义 对农作物、苗木、堤坝上打洞危害大。数量少,应采取措施,预防其危害。

飞鼠 别名鼯鼠

鉴别特征 体长13厘米至50厘米,体形似松鼠而小。体毛细软光亮,褐灰色,腹面自下颏至尾基全为白色。体侧具有皮质飞膜,飞膜前部较宽,向后逐渐狭窄,能滑翔。尾毛发达,呈扁平状;吻纯;眼大,眼眶周围有黑色的细眼圈,外为灰白色。

生态 栖息在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和云冷杉林中。在高树的树洞中作巢。夜间和晨昏出来活动,善于爬树,速度很快,能够由这一树枝,借助飞膜飞向另一树枝,飞行距离可达40-50米。滑翔时,四肢撑开,尾伸直略向上翘,一跳而起,尾起舵的作用。在地面上,由于飞膜的防碍,步行摇摆,行走不快。以松子、橡子、树皮为食,比较喜食冷杉的嫩枝芽、杨、柳、桦、槭树的嫩皮,也吃浆果。每年繁殖一胎,每胎产仔2-4只。

分布 嘉荫、五营、伊春、乌马河、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飞鼠粪便入药为“五灵脂”,有止痛,增加白细胞作用。皮毛长而细软,光亮灵活,很受欢迎。数量较少,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东北鼢鼠 别名 瞎老鼠

鉴别特征 体长约10-16厘米,体形粗壮,额顶有白斑。吻纯圆,眼小,耳隐于毛下。尾短秃,无毛。前肢有强大而锐利的爪。毛细柔而有光泽,背面为灰棕色。吻部四周白色或污白。耳部有少许白色,形成一淡色白斑。腹面灰色。四足裸露,背有稀疏的淡白色短毛。

生态 栖息在丘陵、草甸、草地或农田地带。性喜湿,外聚居在潮湿的谷地。昼夜活动,常在地面活动,盗食农作物。挖洞居住与觅食,推出的土堆常形成小土丘,在洞道中咬食植物的根、茎。主要吃植物的地下部分,也吃地上种子、苔草、蒿、车前草等。一年繁殖两次,每窝产仔为3—4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毛皮轻柔,质量好,可以制衣。

草原鼢鼠

鉴别特征 体长20.4一22.8厘米,体形与东北鼢鼠相似,额顶无白斑。尾长于后足长,生有短毛。前肢发达,爪长于相应的指长。毛色较淡,体色为银灰色略带淡赭色,上下唇为白色。腹面毛干灰色,先尖污白色。尾和后足背均被白色短毛。

生态 栖息在林区草地或农田附近灌丛中。对干燥的环境适应性较强。以植物的地下部分根茎为食。一年繁殖两次,每窝产仔为3—4只。

分布 五营、上甘岭。

经济意义

皮张面大,毛皮质量好,可以制裘。

巢鼠

鉴别特征 体长在5至8厘米, 体型比小家鼠瘦小。尾细长,能卷曲,末端上面裸露无毛,具缠绕能力。耳短圆,具耳屏。四肢纤细,后肢肉垫较大较长,适宜在枝叶间攀爬。体毛细而柔软,毛色变化差异很大,背毛有沙黄、棕黄、棕褐、黑褐色,无论毛尖颜色怎样变化,毛基为深灰色。体侧较背部淡,腹部毛色多为污白或灰白色。

生态 栖息在耕地附近的灌木丛和荒草地。夏秋季常在植物和农作物的茎叶间攀爬。也在农作物堆下,水稻和谷草堆中活动。夜间活动,白天也常出来觅食,用尾巴卷钩枝条,协助四肢行动。以种子、果实、谷子、小麦、玉米、黄豆为食,喜欢吃谷子。营巢在草堆中,为盘状巢,或挂于植物枝叶间,为球状巢。一年繁殖1—3次,每次产仔为3—10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盗吃粮食,啃咬庄稼,对农业有一定危害,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

大林姬鼠 别名 林姬鼠

鉴别特征 体形细长,约70~120mm,体形像黑线姬鼠,但是背中央没有黑色条纹。尾略短于体长,鳞片裸露。夏毛褐赭而灰暗,冬毛褐棕较鲜明,都混杂有少量黑色毛。体侧棕黄色,腹部污白色。耳较长,耳毛短。

生态 栖息在林中。常在采伐迹地、荒山榛丛、与森林连接的沼泽地活动,夜间活动次数多于白天。取食频繁,以植物种子为食。在树根、倒木、灌丛或草丛掘土打洞。一年繁殖1—2次,每窝产仔为5—7只。寿命为一年半。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有分布。

经济意义 盗食种子,影响天然更新。是传播森林脑炎、乙型脑炎的宿主,应引起重视。

黑线姬鼠 别名 田姬鼠、黄耗子

鉴别特征 体长65~120毫米,体形像小家鼠,但个体较大,耳短,背部中央有一黑色条纹。尾较长,超过体长之半,尾环清晰。背毛与体侧毛色相间,多为浅棕褐色,杂以黑色,腹部白色。尾上面近棕黑色,下面灰白色。足背白色。

生态 栖息在采伐迹地、农田、撂荒地。除荒漠地区和原始森林以外,几乎到处可见其踪迹。昼夜活动,杂食性,以植物为食,吃种子、杂草和昆虫等。用田埂、撂荒地、林堤、土墙根、柴草堆筑巢,洞穴简单。幼鼠当年可达性成熟。一年产3窝,每窝产仔为7只。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有分布。

经济意义 害鼠,对农业危害巨大,应引起重视。

褐家鼠 别名 大老鼠

鉴别特征 体长150~250毫米,体形粗大,棕褐色。耳短而厚。尾较长,超过体长的三分之二。前趾粗短,后足粗大。随季节和环境不同,毛色有变化。背部棕褐色或灰褐色,腹部为污白色。四足背毛白。尾有毛很短,鳞环清楚,尾上面黑褐,下面灰白色。

生态 栖息在居民点内及附近的田野和灌丛中。常在仓库、厨房、田间、荒野、林区、矿山等地活动,在地板下、畜圈、垃圾堆、下水道也可见到。适应性很强,夜间活动。听觉、触觉、嗅觉都非常灵敏。性凶暴,饥饿时自相残杀。杂食性,喜沿墙根壁角觅食,狡猾多疑。洞穴多在食物充沛和隐蔽安全以及靠近水源地方。繁殖能力强,3个月性成熟,四季都可生育,每窝产仔为6—8只,最多可产15只,一年一对可繁殖后代1500只。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害鼠之一,糟蹋粮食,危害人类。

小家鼠 别名 小老鼠、小耗子

鉴别特征 体长约60-100mm,体形小,吻较短,耳宽大,后足较小,尾长超过头躯长。毛色变化较大。背毛灰褐色,腹部及四肢的内侧及足灰黄褐色至灰褐色。后足有肉垫6个,前足有肉垫5个。尾上下面两色。

生态 栖息在居民点和农田附近。常在仓库、厨房、住屋活动,也在杂草、谷堆、农田、荒地、树林、草甸中活动。喜欢在隐蔽的地方,适应性强,能跑、跳、攀登、游泳。杂食性,以盗食人类食物为主,也吃谷物、麦子、豆子等。繁殖能力很强,两个月性成熟,一年可繁殖6—9窝,每窝产仔4—6只,最多可达13只。寿命一年左右。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对人类危害大,传染疾病。

黑线仓鼠

鉴别特征 体长约在80~120mm,体型肥胖,吻短、耳圆,脊背中央有一条黑色条纹,尾短。背毛颜色较深,暗灰褐到红棕色。腹部毛色灰白,毛基黑灰。背腹毛色与体侧形成明显的分界线。尾毛上面黑色,下面黄白色。

生态 栖息在野外,偶尔进入居民点。常在林缘灌丛、草地、耕地、路旁、仓房等处夜间活动,以黄昏后和黎明前为活动高峰。雨后放晴,更为频繁。冬季储粮,不冬眠。以植物和根、叶、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甲虫等。洞穴较浅、3个月性成熟,每胎产仔2—8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

经济意义 农林害鼠之一,繁殖快,数量多,分布广,可采取措施控制,减少危害。

大仓鼠 别名大腮鼠 山耗子。

鉴别特征 体长8-12厘米,体型粗壮,尾长接近体长之半头较宽大颊囊发达,耳短而圆,有极窄的白边,腿粗壮。背部毛色黄灰,下颏、腹面和前后肢的内侧毛色均为白色,余部为灰色。足掌裸露,尾尖白色

生态 栖息在农田、荒地、田埂、道旁等处。夜间活动,活动随着季节和气候变化而发生改变。秋季整天在地面活动,向洞中搬运粮草,并分类贮粮。冬季不冬眠,也很少出洞。杂食性,以种子、草根、昆虫为食。每年繁殖2—4次,每胎产仔4—18只,一般产仔7—9只。

分布 五营。

经济意义 农林害鼠,繁殖能力强,数量多,分布广,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减少危害。

林旅鼠 别名 黑山耗子

鉴别特征 体长10~18厘米,体形与棕背䶄相似,但背毛颜色为灰黑色或深灰色并有光泽,体侧毛灰黑色,无光泽。体形粗胖,头较大,吻圆。耳小,隐于毛下。四肢短小;尾短。腹部颜色稍淡,为浅灰色。

生态 栖息在针叶林中。以苔藓地衣为食,几乎不吃草本植物。昼夜活动,通常在树根下或覆盖有机土壤下筑洞,每年2窝,每窝产仔为4—6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数量稀少,在生态平衡中有一定意义,省一般保护动物。

背䶄 别名 红毛耗子。

鉴别特征 体长约72-123mm。体形较小,冬季,背毛毛色鲜艳发亮,为鲜棕红色,沿脊背毛色较重,向两侧毛色逐渐变淡,腹毛为乳白色。夏季,背毛赤褐色(铁锈色)腹毛灰白或略带淡黄色。尾端毛长,显得粗,尾毛下面淡黄色。

生态 栖息在比较寒冷、潮湿的森林和森林草地。在不同的生境中,数量分布也不同。昼夜活动,取食频繁。以绿色植物为食,冬季吃种子、啃食树皮等。多在倒木和树根下做洞,一年繁殖1—2窝,每窝产仔4—9只。寿命一般为一年半左右。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盗食造林种子,啃食幼树皮。数量较多,应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种群。

棕背䶄 别名 红毛山耗子。

鉴别特征 体长约100mm,体形较大,红棕色的毛发遍布其额头,尾细毛短而稀。冬季背毛为红棕色,身体两侧为黄灰色或灰色,腹部毛淡灰白或淡黄白。夏季背毛为暗棕色,体侧毛色暗些。尾毛两色,上面同背部色,下面同腹部色。

生态 栖息在低山丘陵地带。常在林区林内、林缘、沼泽地活动,适应性强,雨天很少活动。冬季在雪下活动。以植物为食。在倒木、树根、伐根、灌丛、草丛、枯枝落叶层下掘洞。繁殖能力很强,两个月性成熟,一年繁殖1—2窝,最多4窝。每窝产仔3—8只。寿命为一年半左右。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危害森林、传播疾病。但是它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应采取措施控制鼠害发生。

狭颅田鼠

鉴别特征 体长108(90-138)mm,体中等,头狭长而窄。四肢短小,尾较短,耳短几乎藏于毛中。背毛浅灰或灰黑色,枕部与脊背前方带有一块黑纵纹。头部与体侧毛色较淡;耳部通常棕色,有的带棕黄斑点。腹部乳灰色或灰褐色。尾上下面两色。

生态 栖息在荒地、草甸及农田附近。常在茂密的杂草从中活动。以绿色植物为食。一年产仔两窝,每窝产仔为5—7只。

分布 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对林区草地有危害,影响牧业发展。应采取措施控制。

东方田鼠

鉴别特征 体长120~150mm,体形较大,尾长超过体长3分之一以上。头、背部黑褐色,体侧的颜色稍淡,腹面污白。尾毛密,尾上面为黑色,尾下面污白色。足垫5个。

生态 栖息在低湿多水的环境。常在塔头甸子、灌丛、洼地活动,也在榛丛和杨树林内。可潜水,善游泳。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喜欢吃苔草和大叶章等。每窝产仔为1—7只。寿命不超过一年零两个月。

分布 带岭、朗乡、友好、五营。

经济意义 对幼林有一定程度危害,数量多,应采取措施控制,预防林业损失。

莫氏田鼠,别名黑耗子

鉴别特征 体长97~135mm体形较小,与东方田鼠相似。背部通体黑褐色,体侧棕色较浓,腹面污白,与体侧界限较清楚。尾上面黑色,下面灰白色。足垫6个。

生态 栖息在塔头甸子、灌丛、沼泽地、荒草地及湿润的垦地。常在潮湿多水的地方活动。以绿色草本植物为食,也吃昆虫。有贮草习性,随着苔草生长变化,种群增减也随着发生变化。每年繁殖2—3窝,每窝产仔4—14只。寿命不超过14个月。

分布 嘉荫、红星、五营、上甘岭、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对林区的草原,农业土豆等有一定危害。数量较大,为食肉动物提供食物,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意义。

普通田鼠

鉴别特征 体长9-13厘米,体形较小,头顶与背部为黑棕色,而体侧较淡。腹部白灰色稍带乳黄。尾上面几乎纯黑色,下面白灰色微带黄色。冬毛较浅,个别种背部为淡栗棕色,腹毛灰白色。

生态 栖息在林区的林间空地。常在草甸和农田附近活动,以植物为食,喜欢吃绿色部分。2个月性成熟,每年产4—5窝,每窝产仔为5—9只。

分布 嘉荫、红星、五营、上甘岭、南岔、带岭、朗乡。

经济意义 害鼠,数量较多,给农林业生产会带来一定危害,应采取措施控制。


麝鼠 别名 水耗子

鉴别特征 体长度在30-42厘米,身体呈圆筒形,四肢短粗,脚蹼发达。它们的背部毛发为深棕或黑色,腹部毛发则呈灰白色。麝鼠的眼睛和耳朵都比较小,但嗅觉极为灵敏。

生态 栖息在水草丰富的河流和沼泽地。是陆地栖居,水中生活的动物,既善于挖洞,又能筑巢,会游泳,几乎昼夜都在活动;以植物为食。2年性成熟,繁殖力很强,一般年产2-3窝,每窝产仔19只左右。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均有分布。

经济意义 皮是一种珍贵的毛皮,毛足绒密,柔软光润,经济价值高,肉可食用。数量多,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海狸鼠

鉴别特征 体长50厘米,体重4公斤,头与身的比例相差较大,头小,眼也小,耳呈圆形,上唇有须。背部毛褐色、腹部毛为橙黄色,后趾间有蹼,尾圆长超体长一半,并具有角质鳞片,尾毛粗而稀疏为深褐色。

生态 海狸鼠是水陆两栖动物,主要栖息在水草丰富的溪流和沼泽地。善于游泳,潜水能力强。在陆地上行动,十分笨拙,休息时身体弓形。听觉灵敏,稍有声响立即潜水中隐藏起来。以植物为食。也吃软体动物。喜欢把食物托进水中吃,用双肢捧着食物进食。6-7月龄性成熟,每年繁殖两次,每胎产仔5-6只,寿命为8-9年年。

分布 嘉荫。1986年8月,在嘉荫县富饶乡一个农民在江边发现了一只稀奇的野生动物,把照片拿到省里,经过省专家鉴定,确认为是海狸鼠,保存有活体照片。五十年代初期,我国曾经在东北的微山湖和黑龙江省的横道河人工养殖过,养殖场不断发生的零星逃跑事件,现在已成为野生入侵物种。

经济意义 毛皮可用。数量极少,应加强保护。

野猪

鉴别特征 体长130~210厘米,体形像家猪,脸部较长,吻尖呈圆锥形,眼小;肩高于臀部;犬齿发达呈獠牙状,露出唇处;背上正脊有鬃毛。体毛棕黑色,被有稀疏硬毛,冬季在针毛下有很厚的绒毛。

生态 栖息在茂密的灌木丛,低湿的草地,食物丰富的阔叶林中。常在山间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在红松林和柞树林里数量较多,群居作较大的游荡,没有严格的取食时间,几乎整天都在活动,到处觅食,以其吻部拱土。嗅觉和听觉发达,视觉不甚发达。以植物的根、茎、叶、果,松子、橡子、榛子、核桃为食,也破坏成熟的庄稼,玉米、土豆、南瓜、白菜等。一年半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每窝产仔4-6头,最多一窝产仔13头。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皮可制革,肉可食用。经济价值高,数量较多。2023年7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调整,野猪正式被调出三有名录,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猎捕。

麝 别名 獐子

鉴别特征 体长70~80厘米,体毛为深棕色;背部、腹部和臀部有排列成四、五纵行肉桂色的斑点;下颌白色,颈部两侧各有白色毛延至腋下呈两条白带纹。雌雄不长角,成年雄兽上犬齿特别发达,成獠牙状,后腹部有麝腺,腺呈包状,包内分泌麝香,有浓厚的香味。

生态 栖息在多岩石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路线比较固定,会踏出明显的小道。能轻松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岩峭壁上活动,常行走于倒木,有攀登斜树的习性,善于跳耀,平地能跃起2米多高,遇险立即奔跑,跑出20-30米后带停步回头看一看。晨昏活动,独自游荡,常停立于山顶石砬子上观望。食性复杂,以地衣、石蕊,寄生槲为食,也吃植物的种子、浆果、蘑菇、偶尔也吃两栖类动物。在森林隐藏处产仔,2年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1-2只。寿命17年。

分布 各地有分布,1986年在朗乡捕获6只。

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麝香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用于治疗中风、瘫疾。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梅花鹿

鉴别特征 体长125至145厘米,体形小于马鹿,身体匀称,颈部细长。夏毛稀疏而短,棕褐色,白斑显著,前后成行排列,背中浅黑色。尾短,臂斑白色。雄鹿有角,雌鹿无角。

生态 栖息在针阔混交林的林间和林缘草地。冬季多在山地阳坡背风少雪的地方,夏季则活动于密林中。晨昏常在林间草地觅食,以植物为食,主要吃青草、树叶、灌木的嫩枝芽,也吃树枝、苔藓、蘑菇。3年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1-2只。

分布 现在野生梅花鹿已经绝迹,家养梅花鹿迅速,鹿场遍布全市各地。

经济意义 梅花鹿是珍贵经济动物,皮、肉、筋、尾、茸血、胎都能用。鹿茸是名贵的中药材。经济价值高,应积极发展养殖业,扩大种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马鹿

鉴别特征 体重200余公斤,高1米,体长2余米;雄鹿有角,雌鹿无角;全身毛色深棕或带灰色,颈有鬃毛,背部有一条黑色纵纹,臀部有黄赫色大斑,尾短。

生态 栖息在混交林,林间草地和溪谷沿岸。最为常见是它在灌木红松林中活动,它的听觉、嗅觉发达,性机警,奔跑速度极快,不会游泳。以嫩枝和树皮、青草、蘑菇、苔鲜、白菜、玉米、大豆、萝卜、橡子、榛子、干草为食。3岁性成熟,每年一胎,每胎产仔1只,寿命20-30年。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马鹿全身都是宝,鹿心血是治疗心脏病的名贵药材,鹿胎是治疗妇女病,特别是保胎的特效药。鹿鞭入药壮阳补肾,鹿角骨化后可以代替羚羊角,鹿茸、鹿尾是驰名中外的中药,它还是一种观赏动物。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狍子

鉴别特征 体长约1.2米,雄狍有三叉角,额较高,耳大直立,鼻端裸出无毛。头部侧观近似三角形;眼大,颈长,四肢细长,尾很短。冬毛厚密,全身棕色;夏毛短薄,毛色单纯,从嘴到尾以至四肢,背侧都是纯黄棕色。鼻端近黑色,蹄狭尖黑色,冬季臀部有白色块斑。

生态 栖息在树木比较稀疏的混交林和灌丛地带。森林的边缘地带,河谷、平原、沼泽地也能见到它。群栖,一般3-5成群,多在晨昏活动,活动时母狍子在前,雄狍子在后。嗅觉、视觉和听觉都比较发达。善于奔跑,性好奇,受惊跑一段后常常停下来回头看一看,猎人称它为“傻狍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吃树木的嫩枝、芽、皮和青草,地衣、苔藓、干草、浆果、也吃白菜、萝卜、大豆、谷物、瓜类。觅食后,返回林中静卧休息“倒嚼”。春天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或喝碱水。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2只,寿命10-12年。

分布 比较广泛,各地普遍有分布。

经济意义 狍子皮可以做皮衣、皮靴;狍肉可食用,味鲜美。狍角美观可做装饰品。经济价值高,数量较多,应注意保护,省一般保护动物。

驼鹿 别名 犴。

鉴别特征 体长210~230厘米,体形高大,雄鹿有掌状角。头大,眼小,颈短,脚长。鼻部隆肿,上唇长而肥大。肩部凸起,臀部略低。雌雄下巴颏长有毛束。冬毛色较夏季深。毛被棕色,背上有深棕色的髭毛。背部、胸均为棕黑色。臀部黑褐或炭黑。四肢下部污白色。

生态 栖息在林区林缘地带。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喜欢在平坦低洼地带、灌木杂草丛生的河湾、河谷沼泽、林中旷地、高草草甸、水草茂盛、又有多碱地、林中沼泽地活动,从不远离森林。以植物为食,喜欢吃叶和嫩枝条及多汁植物。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为1—2只。

分布 嘉荫、乌伊岭、汤旺河、新青、红星、五营、上甘岭、友好、美溪、带岭。

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皮可制革,犴鼻为三大珍品之一。数量稀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青羊 别名 斑羚 山羊

鉴别特征 体长为80—130厘米,体形像家山羊,但四肢短,蹄狭窄,体形健壮。雌雄有角,角尖光滑,下半段有圈环纹。体毛灰棕褐色,颌为棕黑色,两颊及耳背面为棕灰色,耳尖呈棕黑色。背部有较短的鬃毛。背脊中央自枕、颈部一直到尾有一条棕褐色的带。

生态 栖息在高山林中,常在山顶的岩石堆或石砬子上活动。夏天在山顶,冬天回到林中生活。单独活动,善于窜跳攀登山崖。叫声像山羊,早晚进食,食后到溪边饮水,白天隐藏在视野开阔而又离觅食地不远的地方休息。以林间茅草为食,也吃植物嫩枝、叶、芽等。二年性成熟,每年繁殖一次,每胎产仔为1只。

分布 五营、上甘岭、金山屯、南岔、带岭、朗乡、桃山、铁力。

经济意义 肉可食用,毛皮价值高。数量极少,应加强保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考文献

1、 钱燕文主编 1995年 中国鸟类图鉴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郑作新 1959年 中国鸟类分布名录 东北林学院野生动物系翻印

3、 李振营等 1982年 小兴安岭鸟兽名录 东北林学院学报增刊

4、 李佩询等 1983年 小兴安岭带岭区鸟类调查野生动物杂志〈2〉

5、 常家常传等 1984年 森林鸟兽名录 东北林业学院凉水自然保护区基础资料

6、 马逸清等 1986年 黑龙江省兽类志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 赵正阶主编 1988年 东北鸟类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8、 常家传著 1995年 东北鸟类图鉴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9、 孙立涛著 2004年 小兴安岭伊春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文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鸟兽名录

1、鸟类名录

2、兽类名录

说明:

一、分布区域可划分为

1、北部地区:乌伊岭、汤旺河、新青、红星、五营林业局和嘉荫县

2、中部地区:上甘岭、友好、翠峦、乌马河、美溪、金山屯、南岔林业局、伊春区和西林区

3、南部地区:带岭、朗乡、桃山、铁力、双丰林业局和铁力市

4、*表示已经绝迹的鸟兽

5、**表示新记录的鸟兽

二、鸟类增减情况

1、2004年10月资料统计有鸟类18目,54科,314种。

2、2010年11月8日资料统计鸟类18目,56科,319种。其中:国家一级12种,国家二级50种,国家三级有235种,省重点51种,省一般189种。

三、伊春林区包括伊春林业管理局、省属林企单位和铁力市、嘉荫县地方林业。伊春林业管理局是指乌伊岭和双丰林业局等16个林业局及其所属事业单位。

后 记

25年从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很高兴能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出一点贡献。但是总感觉到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让人们怎么识别野生动物。

对于识别野生动物,专业人员拿着工具书,根据资料,对照图鉴,能鉴定出它是哪一种野生动物,但是对于一些小型鸟类,也很难鉴定识别。那么对于非专业人员,让他们识别野生动物,那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把自己工作积累起来的资料和照片整理,编辑出一本“鸟兽图鉴”。在编写过程中,发现对照标本和标本照片,鉴定识别它是哪一种野生动物,也很难。因为制作标本技术等问题,一些标本看着好看,实际上,它已经改变了野生动物形态,标本照片也不能真正体现出野生动物原来的形态颜色。在查阅资料过程中,网上的一些野生动物照片,效果很好,我感觉很理想,增强了我编写此书的勇气和动力。

在此,向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表示敬意,感谢他们把这些美好的野生动物照片,展示给人们,增强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野生动物、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提高了人们对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

为了进一步宣传野生动物科学知识,提高人们识别野生动物水平,在网上收集了部分照片,并编辑出版了此书。

孙立涛

2011年1月25日

2023 年10月25日修改


小兴岭伊春市在东北地区位置图

小兴安岭鸟兽图鉴

伊新出印字2010(011) 号

伊春市伊春区鑫虹达印务中心印制

开本:850×1168毫米1/32

印张:7 正文字数:130千字

2011年1月第1版 2011年1月第1次印刷

印数:1000册

文章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及时联系,将删除。鸟兽图鉴未经允许,不得转裁,摘编等,侵权必究;感谢指出问题。

玛瑙

三种女人不适合戴翡翠玉佛吊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