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中美洲文明与中国:国外考古的新发现

09-10

中美洲文明与中国:国外考古的新发现

#讲好中国文化#

上映于 2017 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寻梦环游记》讲述了一个与墨西哥万灵节有关的故事:小男孩米格携手落魄乐手埃克托开启一段奇妙冒险旅程,在亡灵世界中与逝去的亲人重逢,精彩又温暖,让人热泪盈眶。该片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豆瓣评分高达 9.1。

现实中的墨西哥人民同电影人物一样乐观、热爱生活,尊重传统。尽管相隔万里,墨西哥古代文明与中华文明有许多共鸣。

电影的灵感来源万灵节,与我们的中元节有相似之处;中国考古学家曾在玛雅的石雕中发现“月亮神怀抱玉兔”以及酷似中国龙的形象;还有学者认为中美洲地区曾与中华文明共享萨满精神传统。这些万里之外的文明与神话,与中国有关吗?为什么考古学家会提出“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假说?湖南博物院“美洲豹的传人——墨西哥古代文明展”,为我们展现了中美洲神话的更多细节。

展厅入口

雨神特拉洛克:创世亦灭世

水滋养了生命,创造出文明。中美洲古代文明所需的水与降雨密切相关,祈雨因此成为古代墨西哥人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古代墨西哥地区很早就出现了雨神崇拜,雨神特拉洛克(Tlaloc)备受各个文化族群的敬仰。他代表了雨水和农业丰收,是中美洲古代文明中至关重要的神祇。

雨神特拉洛克石雕像

人们为他制作了数不清的雕像以便供奉和祭祀,这些雕像通常有如下外形特征:面部以象征云彩的圆形眼罩遮住双眼,手持形似闪电的蛇以及表明他主宰农业的玉米,长而尖的獠牙则暗示他不仅孕育生命,也有毁灭一切的力量。因为雨神特拉洛克拥有多重角色——他还是风暴之神。

浮雕太阳历石圆盘。这件著名的阿兹特克太阳石记录了中美洲地区的五次创世神话。

在中美洲神话的第三纪元中,雨神特拉洛克成为了新的“太阳”,守护以野生植物为食的人类。由于黑暗之神特斯卡特利波卡玷污了他的妻子索奇奎特萨尔,悲伤的特拉洛克疏于职守,导致了长时间的干旱。人们不断祈祷下雨,不胜其烦的特拉洛克最终降下一场火雨,这个纪元就此毁灭,它的居民也被变成了火鸡、狗和蝴蝶。这个纪元被称为“暴雨纪元”。

幸好,中美洲人相信时间是循环的。尽管每一创世都由不同的神掌管,但各世居民及其生计方式也会有进化式的改变。对阿兹特克人来说,目前的世界是赋予生命的太阳第五次创世的产物,以玉米为食的人类生活在这里。而玛雅文明的一个时间循环刚刚在 2012 年 12 月 21 日结束,另一个循环已经开始。

地下世界众生形象陶香炉架

对中美地区居民来说,他们周围的世界拥有自己的精神实质,人们需要认知和抚慰赋予山川树木活力的精神力量,这种观点被称为“万物有灵论”。与神沟通的萨满就是掌握这种特殊技能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伟认为,整个美洲地区的人都是在大概两万年前从东北亚迁过去的,当时许多观念已经形成,比如万物有灵和基本的宇宙概念。中华文明和中美洲文明二者有共同的旧石器晚期的祖先、共同的文化基因。张光直等考古学家提出“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假说,正是基于这种联系。

雨神特拉洛克陶像

图中这件陶像,身穿特征鲜明的特拉洛克神服,面戴圆形眼罩,小腿装饰着保护器,双目微闭,神情沉醉。

有学者认为,此件陶像表现了祭司正在向雨神转化的过程,其双手抱膝的坐姿能够帮助他更好地连接异界。“人神转化”是萨满信仰的重要主题,这一点在古代中国同样如此。良渚“神人兽面”纹中的神人,头戴羽冠、胸饰虎面,表现人鸟合体、协助天极之神的状态;龙山时代,人鸟转化形象仍然流行。这些无不让人回忆起那个巫觋处于人神之间、沟通天地的上古时代。

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

李新伟曾在玛雅文明的著名城邦科潘考古,他强调“认识中美洲地区文明,对于认识我们的早期文明,无疑是有非常大帮助的”。

这两大农业文明都有珍视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在笔者看来,在气候变化加剧、地质灾害频发的当下,学习如何与创世亦灭世的自然力量相处,仍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

墨西哥为何有这么多玉米传说?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是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根据墨西哥古典史诗《波波尔乌》的说法,造物主最先用黏土造人,不太成功。第二次造出的木头人缺乏理性,不知感恩,而且十分堕落,于是神们用一场洪水淹死了所有的木头人。第一个黎明出现之前,野猫、狼、鹦鹉和乌鸦在一个叫帕许尔的地方找到了玉米。神们改用这种新的材料来造玉米人:“他们的肉是用白玉米和黄玉米制成的,人的胳膊两腿则用玉米面做成。”玉米这种作物,可谓从一开始就刻进了墨西哥人的“基因”。

加工玉米的石器

另一个传说中,形象酷似“中国龙”的羽蛇神将绝灭的人类骨骼磨成粉末,与自己的血液混合创造了现世的人类。复活他们后,羽蛇神考虑给人类最适合的食物——玉米。然而,过去的世界里没有玉米,只有类似玉米的作物。当他看到一只红蚂蚁背着一颗真正的玉米粒时,遂变成一只蚂蚁,跟着它来到玉米的发源地。羽蛇神拿走一些玉米粒,将玉米嚼碎喂给新生的人类,使他们的力量逐渐增长。

这是叼着玉米的狗形陶器。传说墨西哥人的祖先和一只狗生活,当他外出时狗会变成女人为他做玉米饼,后来他们结为夫妻,人类得以繁衍。

之所以会有为数众多的玉米神话,是因为玉米在墨西哥文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是丰饶的象征。玉米的驯化可以追溯到大约 9000 年前,墨西哥先民驯化了墨西哥中部巴尔萨斯河谷的野玉米。最初的野玉米一株仅能长出一根 2.5 厘米长的玉米芯,通过数世纪的选种培育,野玉米逐渐变成了容易收获且壮实的玉米棒,从此成为墨西哥人的主食。

玉米神雕像

作为玉米的故乡,墨西哥人常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庆祝丰收,祈求美洲豹和玉米神等神灵和祖先保佑玉米获得好收成。他们以特定的舞蹈形式在玉米生长周期的节日里向神献祭。丰收的喜悦并非理所应当,众神获取玉米赐给人类,因此人类对神明有所亏欠,感恩和祈求祐护是这些活动的主要意图。

美洲豹的传人

此次展览题为“美洲豹的传人”,正如我们中国人自诩“龙的传人”、有数千年的龙文化,墨西哥古代居民对美洲豹的崇拜也由来已久。

祭祀用的豹纹陶钵

在中美地区,野生动物里最为凶猛的就是美洲豹。墨西哥人对它的认知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美洲豹异常凶猛,中美地区创世神话就将第一世的毁灭归因于美洲豹。另一方面,美洲豹因其健壮的体魄和美丽的外表而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美洲豹金色带黑斑的毛皮被视为“夜晚的太阳”。它支配着生命的生与死,拥有穿梭于人、冥两界的超能力,成为古墨西哥人的守护神。

美洲豹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自然天性——灵活、敏捷、充满力量、不畏黑暗,因此它是最受欢迎的萨满的“灵伴”。墨西哥古代艺术重要的主题是力量和转化,尤其是个体在转化成超自然自我过程中所获得的力量,灵魂能够往返于两个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和精神之力的世界。那些将美洲豹和人类特点融为一体的人形美洲豹雕像,是对萨满力量的有效展示。

身披豹皮战士纹陶碗

距今 3500 年前后,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商代,中美洲墨西哥湾地区孕育出第一个重要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它被称为整个中美洲文明的母文明,这个文明一直延续到公元前 400 年左右(相当于我们的战国时代)。豹人像是奥尔梅克文明的重要艺术题材,其特征包括开裂的头部、杏仁眼和呈咆哮状的嘴,刻画了转化为美洲豹的神人面容,意味着控制农业丰饶的力量。

豹人首石雕

比如这件豹人首像头顶中间有V形沟壑,象征水流入玉米田所需的犁沟;豹人眼睛上的变形 “十”字纹寓意肥沃的玉米地。这些艺术要素体现出在古墨西哥人的观念中,土地、水和美洲豹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

美洲豹捕食啮齿动物纹石雕板

狗拿耗子汉画像石(采自《三台郪江崖墓》)

这件石板上雕刻了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美洲豹,正欲捕食偷吃玉米的啮齿类动物。其构图与中国汉代的“狗拿耗子”画像石可谓异曲同工。这件石板可能是神庙、宫殿等大型建筑外立面的装饰石雕,表达了美洲豹帮助人类守护玉米的观念。

然而不同于人类对狗的驯化,古墨西哥人并没有将野性的美洲豹驯服,而是选择与美洲豹共舞,或者说“成为美洲豹”。古墨西哥人相信,与美洲豹的血缘关系使他们获得了美洲豹的威力与智慧,拥有畅行黑暗世界的能力和取之不竭的力量。

“婴儿脸”人形豹人陶塑

这件“婴儿脸”人形豹人陶塑,其梨形头部可能是人为的颅骨变形造成的。豹人崇拜早在奥尔梅克文明时期已出现,后来的玛雅文明变形头颅则是将这一观念发挥到极致。他们对婴儿的头盖骨进行塑形:为达到扁平的效果,使用平板夹住头骨或者用带状物紧紧捆绑头骨一圈,这样天灵盖就会缓慢地变成预想的细长形状,从而得到酷似美洲豹的面相。

肩负美洲豹的豹人陶像

美洲豹是萨满的灵伴、武士的象征,美洲豹化身的形象体现出一种强大的融合力量。为保有这股力量,古墨西哥人举行了一系列向美洲豹献祭的祭祀仪式。仪式神秘而庄重,成为墨西哥人节日庆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延续至今。美洲豹的传人完美地适应了这种令人敬畏的动物。相比于征服,融合与转化的精神使得墨西哥文明拥有了别样的生命力。

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的彩绘壁画

压在鸟身上的美洲豹陶塑

祭祀祖先丧葬用的陶瓮

人脸豹人玉面具

兽形豹人石雕像

参考资料:

1、[美] 苏珊·托比·埃文斯 著,李新伟等译:《墨西哥与中美洲古代文明》,三联书店2023年。

2、 [墨西哥] 依兰·斯塔文斯 著,陈阳译:《波波尔乌》,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

3、李新伟:《三星堆铜顶尊屈身鸟足人像和中美地区柔术者形象》,《四川文物》2022年第6期。

玉髓

迷你辣椒蟹能深水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