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包用品网

百年变迁:国产汽水从国宴佳饮到情怀回忆

01-1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国产汽水再度回归消费者的视野。

2023年10月,武汉二厂汽水宣布将旗下产品的单价下调至1.99元,引发了一股不小的抢购热潮。

美团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各大国产汽水大多实现了销量上的大幅度增长,其中冰峰汽水增长了61.5%,亚洲汽水和崂山可乐各自增长59.4%和47.3%,其他几个老牌厂商的数据也同样亮眼。

今天我们随便走进一家超市或便利店,已经可以看到十几种、数十种不同品牌的汽水,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但凡事都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时至今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外国品牌仍旧占据着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汽水销量的猛增在它们眼里不过是小打小闹。

稍微上了点年纪的朋友们或许都还记得,80年代以前各式各样的国产汽水才是市场上的主流,如今以“市场新宠”形象出现在超市里的冰峰、亚洲、崂山过去都曾经称霸市场。

可如今他们却只能为了外国品牌不屑一顾的那点市场份额争得头破血流。

国产汽水为何会被置于如此窘迫的境地?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与其急切地寻找答案,不如先回顾一下国产汽水的发展历程。


一个世纪前的中国汽水市场

1840年,英国人用火炮、火枪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几十年间,列强给旧中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

但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近代中国遭受的压迫也迫使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的工业社会,许多新事物逐渐被中国人接受,这其中就包括今天的汽水。

新中国成立以前,这种清凉可口的饮料常被称为“荷兰水”。

不要误会,汽水可不是荷兰人发明的,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十七、十八世纪荷兰人一度称霸海洋,早期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许多都来源于荷兰,这个国家也就成了舶来品的代名词,我们吃的荷兰豆、荷兰芹,还有当成宠物养的荷兰兔、荷兰猪都是因此得名。

1772年到1773年,英国人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和法国人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先后发现了用泵促使水碳酸化的技术。

1835年,美国率先将汽水装瓶出售。从那以后,汽水才作为一种新式饮料在全世界流行开来,没过多久“荷兰水”就被带到了中国。

汽水在中国的初步流行还要仰赖一场革命。19世纪50年代前后,小刀会在福建和上海周边发动起义,那时的上海已经被迫开埠,当地830亩土地被划为英国租界,许多中国人为了躲避灾祸进入英租界,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汽水。

上海的第一家科学杂志《格致汇编》曾专门介绍过这款饮料,说它是“解暑之物,西人最喜饮之”。

到1864年时,上海地区的汽水生意已经非常兴隆,一个叫史密斯的英国商人看中了当地市场,于是在上海开了一家商行,名曰广和洋行,专营汽水和酒水生意。

20年后另外两个英国商人卡尔德博克与麦克格雷格加盟广和洋行,创始人史密斯在次年抽身,另外办了一家“老广和洋行”,原来的广和洋行则改名为“正广和洋行”,取正本清源、广泛流通、和颜悦色之意。

又过了十年,卡尔德博克与麦克格雷格渐渐发现当地市场虽然一直比较稳定,但市面上供应的汽水全都来自遥远的欧洲和美国,进一趟货要经过上万公里,非常麻烦,利润空间也不够。

两人一拍脑门决定在当地建一座汽水厂,1892年他们在虹口一带买下一块4亩的土地,第二年整个工厂建成投产。

这期间两个英国人还为产品的商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他们决定用12星座中的水瓶座为商标,并且将水瓶座的英文AQUARIOS作为产品的英文名称,中国最早的汽水品牌就这样诞生了。

经过英国人父子两代的经营,正广和洋行的资产足足扩大了1000倍之多,如今正广和依旧被列为八大国产汽水品牌之一,只不过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迁,这家企业早已被光明食品集团控股,成为一家国有企业,不再受外国商人掌控。

在正广和汽水问世后不久,中国人自己开办的汽水厂也逐渐兴盛起来。

1898年中国商人徐培基在苏州成立的滋德堂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由中国人开办的汽水厂,它采用的近代工厂组织形式同样让人眼前一亮。

但要说到苏州最有名的汽水厂,还要数1906年成立的瑞记汽水厂,它的创办者是近代中国化学工业先驱吴次伯。

除此之外,上海立惠华等一大批中国汽水厂商在短期内先后崛起,报纸上甚至出现了教人自制汽水的文章,许多小商贩也可以借此谋利。

面对逐年扩大的市场规模,外国商人也不甘落后,除了英国商人的正广和,美商怀乐脱克、法商康成等各国资本也纷纷涌入中国汽水市场,共同形成了中国汽水市场群雄割据的局面。

早期的汽水行业中,各厂商的实力和责任心稂莠不齐,经常出现用脏水代替白开水、用薄荷叶榨汁代替薄荷油的情况,常常造成饮用者腹泻。

1916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会报》和《政府公报》公布了汽水营业管理规则和警察厅的相关公报,三十多种口味的汽水获批生产。

官方发布的生产规则起到了规范生产的作用,也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汽水行业的繁荣。

就像咖啡一样,当时的汽水也有专门的饮用场所,时人将这种公共休闲场所称为饮冰室。相比于茶室的混乱、咖啡厅的幽静,饮冰室更适合年轻人聚集。

不仅戏院、车站附近的饮冰室生意火爆,许多公司和招商局等政府部门也会专门设置饮冰室供人消遣。

当时著名的饮冰室如冠生园、易安居等皆在装修上不计成本,许多饮冰室甚至打出营业至12点的广告。

直到40年代,饮冰室仍是年轻人最常去的休闲场所之一,当时的媒体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形容上海饮冰室之密集。


可口可乐对国产汽水的碾压

1886年,称霸世界近一个世纪的可口可乐在美国佐治亚州诞生,1923年罗伯特·伍德鲁夫接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可口可乐在他的带领下开始走向全世界。

在伍德鲁夫的筹谋中,中国也是可口可乐要攻占的重要市场之一,然而直到30年代以前,中国的汽水市场都没有可口可乐的一席之地。

可口可乐第一次登陆中国是在1927年,采取的是特许经营模式,屈臣氏、青岛康乐等企业从美国购进机器和浓缩液,然后在中国本地装瓶销售。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第一个译名是“蝌蚪啃蜡”,一年后才在中国学者蒋彝的建议下改名为今天中国人熟知的“可口可乐”。

早期的可口可乐不仅名字晦涩,口味也不符合中国人的喜好,可想而知它在中国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经营可口可乐的头几年,屈臣氏基本是在赔本赚吆喝。

压力之下,经营者开始转变营销思路。1930年前后,《申报》上开始频繁出现对可口可乐的介绍,字里行间把可口可乐拔高到了“举世无双”、“风行世界七十八国”的高度。

在《申报》的介绍中,可口可乐仿佛不仅是一件商品,而是全世界工业史上的集大成者。那时的中国人渴望接受先进事物,如此夸张的广告自然吸引了不少眼球。

除了言语间的夸大,可口可乐广告中的配图也别有深意。

它的大多数广告图都将男性作为消费者,女性则以侍者或伴侣的身份陪伴左右。

《大公报》的一则广告直接贴出一张女性手持可口可乐的画像,配以“兴趣更浓”的标题。《益世报》则以《关于可口可乐丛谈》为题接连发表数篇文章,大谈特谈可口可乐的保健功效。

说得直白一点,当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大多有虚假宣传的成分,与今天一些商家宣扬某些食品有“壮阳”功效的做法如出一辙。

当然,除了这些上不得台面的宣传手段,可口可乐还是有真正的硬实力的。

1935年,上海卫生局对夏令饮品进行了一次集中检测,检测对象包括21种在上海地区销量颇多的汽水。结果一番检测下来,所有国产汽水全部不合格,仅有的两款达到卫生标准的汽水中就有可口可乐。

那时候蒋介石政府在全国发起了一场新生活运动,“卫生”的概念已经在全国上下得到了普及。

经过这次检测,“卫生饮品”成了可口可乐的又一块金字招牌,人们对可口可乐的态度很快从爱答不理变成了青睐有加。

1947年在屈臣氏和输管会、中央银行的共同筹划下,4台自动售货机被投入中国市场。仅需投入一枚硬币,一瓶可口可乐就会从封闭的箱子里滚到顾客手上,这种新颖的技术再次为可口可乐进行了一次有力的营销。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也在广告中喊出了“无论何处,均可购得”的口号,报纸中则频频出现可口可乐脱销、某人宴会中大量使用可口可乐等新闻,可口可乐一时风头无两。

面对来势汹汹的可口可乐,国内的汽水厂却鲜少能够拿出应对之策。青岛康乐、天津山海关等一批汽水厂选择与可口可乐合作,成了对方的特许经营商。

其他大多数汽水厂商则沦为陪跑,不论创始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与今天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当道,其他厂商退守本地市场的局面一模一样。

1933年后日军入侵华北、妄图占领整个中国,对中国各行各业造成了致命打击,汽水行业也没能幸免。

以正广和为例,虽然它的老板是英国人,好歹也是设立在中国、专心经营中国市场的企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直接出兵占领了上海租界,正广和被日本东方制冰株式会社霸占,门口挂上了“大日本军管理正广和汽水厂”的牌子。

1943年后日军在世界战场上节节溃败,日本人又开始上演中日携手、大东亚共荣的闹剧,扬言要归还租界、向中国移交英美资产。只不过土地和资产并没有真正交还给中国人,而是转移到了汪伪政府名下。

汉奸们才不会费心思经营工厂,他们直接把正广和汽水厂的设备拉走卖掉,这家屹立了半个世纪的企业就此停产。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工商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西安冰峰、广州亚洲沙示等又一批今天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汽水厂应运而生。

但无论是正广和等老牌汽水厂还是冰峰等行业新秀仍然没能突破可口可乐的重重围堵,到1948年时中国已经是可口可乐在海外的最大市场。

直到新中国成立、可口可乐退出中国以前,国产汽水们都只能靠一点零散市场勉强生存。


新时代国产汽水的得与失

新中国成立后,国产汽水们各自完成了国有化改制,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在当时的经济制度下,各工厂肩负的使命是应对本地需求,几十种汽水同场竞争的场面没有再出现过。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各汽水厂才重新活跃起来。

可没过多久,外国品牌再次杀入中国,这次不仅有称霸过中国市场的可口可乐,还有它的老对手百事可乐。

面对两乐的夹击,国产品牌一开始应对不力。1985年的正广和已经是一家纯粹的中国企业,它凭一己之力占据了62.5%的本地市场份额。

然而仅仅三年以后,正广和的市场占有率就跌到了23.1%。

这一次国产汽水没有坐以待毙,在经历了短暂的挫败后各大品牌纷纷向两乐宣战,他们一边巩固本地市场,一边心照不宣地驱逐两乐,中国汽水很快回到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其中天府可乐还一度被确定为国宴饮料。

眼看正常竞争斗不过本土品牌,两乐又动起了歪脑筋。90年代以后,两家企业像事先说好了一样,开始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刚刚走出计划经济的中国企业对商场中的恶性竞争知之甚少,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与世界巨头合作、开创出一番新事业。

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达成合作意向,百事豪掷1000万美元,天府可乐则出地、出设备,双方共同成立了重庆百事天府公司。

合资公司成立前,双方曾经约定天府可乐的产量不得低于新企业总产量的50%。合作的头几年,百事可乐还有模有样地遵守约定,但没过多久天府可乐的产量就被逐年下调,这款曾经称霸西南地区的汽水最后竟失去了踪影。

同样的悲剧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那些年百事可乐还收购了北冰洋汽水、亚洲沙示等品牌,可口可乐则将青岛崂山、天津山海关、沈阳八王寺等收入囊中,这些品牌无一例外地遭到了雪藏。

为了拿回自己的品牌,各企业不得不十数年如一日地与两乐打官司。2007年北冰洋拿回了自己的商标,代价是四年内不得生产碳酸饮料。

天府可乐的官司打得更久,直到2013年才拿回配方和商标。

经过十几年的雪藏后,国产汽水已经无力上演王者归来的戏码,市场早已被两乐占得满满当当,剩下的那一丁点市场也被芬达、乐事等外国品牌悉数占领。

2016年1月天府可乐宣布复出,可还没撑过7个年头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重庆)就被重庆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宣告破产。

虽然事后天府可乐董事长亲自出面说明天府可乐早已移交到新公司,此次破产只是对僵尸企业的清理,但国产汽水的窘境依旧受到了广泛关注。

重获新生的国产汽水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莫过于大窑汽水。

与各路老牌汽水相比,大窑是一个年轻的品牌。大窑食品厂的前身内蒙古八一饮料厂成立于1983年,正值国产汽水与两乐竞争的高潮时期,大窑在多方围攻下一直不温不火,但也因此躲过了90年代的收购潮。

早年从事酒水生意的王庆东后来入主大窑,他发现两乐虽然占据了超市货架,却迟迟没有统一餐饮渠道。

那时候饭店里除了百事和可口可乐,最受欢迎的非酒精类饮品当属各式各样的果汁,它们都不足以让顾客喝得酣畅淋漓。

于是王庆东开始重点关注餐饮渠道,他们的产品包装最低也得是500毫升,为的就是让顾客喝得尽兴。

2021年大窑的销量保守估计为30亿元,2023年5月,大窑的饮品集群产业项目落地陕西宝鸡,大窑为此投入了12.6亿元。无论是销量还是投入,大窑在一众国产汽水中都是独一档的存在。

当然大窑也并非完美无缺的,2022年就有顾客在大窑新品种发现塑料纸,再次引发百姓对国产汽水卫生问题的担忧。

与偶然发生的异物问题相比,大窑被指摘最多的地方是它的价格。

大窑在销售过程中采取的是“裸价操作”,平均下来一瓶550毫升的汽水到经销商手中的价格不足1.5元,到二批商手中的价格为1.8元,到终端零售点的价格是2元,但到了客户手中,这瓶汽水的价格就成了5-6元,远远高于两乐的3元。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大窑一家,现在市面上的国产汽水定价几乎都比两乐高一大截。顾客不由得抱怨:“我也想支持国货,但我的钱包不允许。”

事实上国产汽水并非有意宰客,可在这个两乐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中,想要找到合适的经销商都非常困难。再不让经销商和零售点多赚一些利润,产品根本卖不出去。

2023年10月武汉二厂反其道而行之,在网购平台上以47.94元24罐的价格出售橙汁汽水,每罐330毫升汽水的价格只有1.99元,此举在网上收获好评无数。

与武汉二厂超低价销售一同爆火网络的还有两则消息,一则是该企业实控人兰世立从锒铛入狱到获得国家赔偿的励志故事,另一则是武汉二厂通过借壳上市打入港股,获封“中国汽水第一股”的新闻。

2023年的秋天,武汉二厂摆出了一副国产汽水王者的姿态,然而随着热度褪去,有关武汉二厂和兰世立的报道止步于当年10月,反倒是“武汉二厂”这块招牌的归属之争还时常被人提起。

价格牌、情怀牌、渠道牌通通打出来之后,国产汽水的出路在哪里尚不明晰。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当年的老路绝不能再走。


参考资料

傅灵犀.摩登想象与土洋之辨:民国时期汽水风俗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1):112-120.

刘靖锋.浅析我国近代汽水企业的发展[J].今日财富,2021,(04):33-34.

徐鸣.点点滴滴“正广和”[J].都会遗踪,2013,(01):28-32.

李强.天府可乐“破产”乌龙背后的国产汽水涟漪[N].21世纪经济报道,2023-01-11(011).

杨冉冉.“两乐”市场占据八成以上国产老汽水回归之路如何走?[J].中国食品工业,2023,(20):12-13.

肖明超.大窑大汽水,30亿元之外的故事[J].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23,(07):62-65.

孙吉正.兰世立复出“首秀”:武汉二厂“火速”上市[N].中国经营报,2023-10-30(D01).

珊瑚美人鱼

吸血鬼蟹